早期,新圩僑胞們?yōu)榧亦l(xiāng)作出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建設基礎設施,如道路、橋梁、學校等。這些設施有些至今仍在使用,為村民們服務。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位于古宅村的龍涎橋,至今已有90年歷史。
龍涎橋的捐建者是已故的新加坡華僑黃希盤(1896-1982)。據介紹,1910年,年僅14歲的黃希盤隨鄉(xiāng)親南渡新加坡謀生,1921年返鄉(xiāng)成家。當時,黃希盤看到家鄉(xiāng)很貧困,村民們下田勞作時,不管夏天還是冬天,都要涉水過溪,十分不便。若是遇到山洪暴發(fā),交通隔絕,村民只能“望水興嘆”。
這一幕讓黃希盤很憂心。此后,他多次到新加坡籌資,在當時缺少建筑材料的情況下,走水路從新加坡運來建橋材料,并于1927年建起一座石橋,取名“龍涎橋”,并在旁邊立碑上書“龍涎橋,民國丁卯年立,仲秋日造”。
這座橋建成后,極大地方便了古宅村村民的出行,村民高度贊揚黃希盤的善舉。橋梁的質量也堪稱上乘,90年來,歷經無數的碾行和山洪沖擊,仍屹立不倒,至今仍是古宅村民到往田間的必經之路。
橋全長20.3米,寬1.1米,5墩6孔,條石船形墩,每孔間距不一。上架三塊條石,條石長3-3.5米寬0.37米,厚度0.12-0.15米。橋頭豎一塊“龍涎橋”石碑,橋邊有龍涎橋宮,均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