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2年,出生戰(zhàn)國時期鄒國,名軻,字子輿,魯國貴族孟孫氏后裔,父孟激早逝,由母親仉氏撫養(yǎng)。
約前369年–前340年,幼年隨母遷居學宮附近,受儒家文化熏陶。孟母三遷,這也成為一時佳話。
前340年–前312年,在齊威王、宣王時期任客卿,提出“仁政”“保民而王”主張,與宣王論“齊桓晉文之事”,未被重用。
前312年–前305年,在滕國與告子辯論“人性善惡”,確立“性善論”核心觀點。主張“制民之產(chǎn)”“與民同樂”,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思想)。
前305年–前289年,整理生平思想,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編撰《孟子》七篇,系統(tǒng)闡述仁政、性善、王道等理論。
前289年,卒于鄒國,享年84歲,葬于鄒城東南。
《孟子》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隙ㄔ谶M行教育時,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fā)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孟子根據(jù)性善論思想,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边@里,孟子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孟子》一書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如賈誼、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等散文家,他們說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氣勢的奔放、詞鋒的銳利,都受到《孟子》的影響。
班固《漢書·楚元王傳贊》:“自孔子歿,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于世?!?/p>
林語堂《需說才志氣欲》:“現(xiàn)代青年人,應該多讀孟子,常讀孟子;年年再讀孟子一遍(萬章、告子、盡心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氣,與青年人之立志卒勵工夫,是一種補劑。孟子專言養(yǎng)志與養(yǎng)氣,志一則氣動,氣一則動志,是積極的?!?/p>
馮友蘭:“孔子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如蘇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在中國歷史地位如柏拉圖在西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