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4根相互獨立的梯形變截面鋼筋混凝土碑柱組成,主體上端造型有四個收縮口,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象征人定勝天。碑身四周高 1.5米處,為 8 幅花崗巖浮雕,象征著全國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記述了地震災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國支援下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英雄業(yè)績。在碑身高 8.5米處鑲有一塊長 3.86米、寬 1.6米的不銹鋼匾額,上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唐山抗震紀念碑”七個大字。
副碑位于主碑北側 33.5米處,碑寬 9.5米,高2.96米,用花崗巖石塊以廢墟形式砌成,表現唐山地震的歷史事件。碑身長 4.3米,高 1.6米,正面為磨光青花崗石鑲嵌,上面鐫刻碑文,記載地震時間、災害以及搶險救災,建設新唐山等內容,由中國書協常務理事夏湘平書寫。背面為磨光青花崗巖鑲嵌,上鐫刻英文碑文。
主碑和副碑建在一個大型臺基座上,臺基四面有四組臺階,踏步均為4段,每段7步,共 28步,象征“七·二八”這一難忘的時刻。
唐山抗震紀念碑位于新華道與文化路交叉口,緊臨大釗公園。
唐山乃冀東一工業(yè)重鎮(zhèn),不幸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時四十二分發(fā)生強烈地震。震中東經一百一十八度十一分,北緯三十九度三十八分,震級七點八級,震中烈度十一度,震源深度十一公里。是時,人正酣睡萬籟俱寂。突然,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虛土,二十四萬城鄉(xiāng)居民歿于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決煙。此難使京津披創(chuàng),全國震驚,蓋有史以來為害最烈者。然唐山不失為華夏之靈土,民眾無愧于幽燕之英杰,隨遭此滅頂之災,終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頻仍,幸存者即奮掙扎之力,移傷殘之軀,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譜成一章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產主義壯曲悲歌。 地震之后,黨中央、國務院急電全國火速救援。十余萬解放軍星夜馳奔,首抵市區(qū),舍死忘生,排險救人,清虛建房,功高蓋世。五萬名醫(yī)護人員及干部民工運送物資,解民倒懸,救死扶傷,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贈款,數十萬噸物資運達災區(qū),唐山人民安然度過缺糧斷水之絕境。與此同時,中央慰問團親臨視察,省市黨政領導現場指揮,諸如外轉傷員、清尸防疫、通水供電、發(fā)放救濟等迅即展開,步步奏捷。震后十天,鐵路通車;未及一月,學校相繼開學,工廠先后復產,商店次第開業(yè);冬前,百余萬間簡易住房起于廢墟,所有災民無一凍餒;災后,疾病減少,瘟疫未萌,堪稱救災之奇跡。 自一九七九年,唐山重建展開。國家撥款五十多億元,集設計施工隊伍達十余萬人,中央領導也多次親臨指導。經七年奮戰(zhàn),市區(qū)建成一千二百萬平方米居民住宅,六百萬平方米廠房及公用設施。震后新城,高樓林立,通衢如織,翠蔭夾道,春光融融。廣大農村也瓦舍清新,五谷豐登,山海辟利,百業(yè)俱興。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鳳凰,奮翅于冀東之沃野。 撫今追昔,倏忽十年。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親人,旌表獻身英烈,鼓舞當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孫。特制此文,鐫以永志。
它并不是某一個人的作品,而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集體創(chuàng)作,是六百萬余唐山人民的共同心聲。1983年唐山地市合并后,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地震10 周年時舉行大型紀念活動并建立抗震紀念碑的決定,同時把碑文起草工作交給了市委辦公廳。為了完成這一神圣使命,辦公廳在全市進行了廣泛發(fā)動和文稿征集工作,并且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支持,很快收到了一大批稿件。這些稿件有的來自離退休的老干部,有的來自大專院校的教授和講師,有的來自工礦企業(yè),有的來自農村街道。辦公廳組織專人在對這些來稿進行綜合吸納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初稿,并將其印發(fā)全市各基層單位反復征求修改意見。同時,分別召開一些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當面聽取意見。最后還將初稿分別送給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特別是曾在抗震前線指揮過戰(zhàn)斗的老同志,以及在全國很有名望的作家、教授,如魏巍、姚雪垠、孫犁、吳祖湘、王力、啟功等,請他們從不同角度幫助斟酌指正。像以上這種征稿和修改工作在全市上下反復進行了多次,時間持續(xù)了一年以上,僅市委常委會討論就不下五六次。
正是因為集中了全市人民的集體智慧,所以從碑文的整體構思到結構布局、從史料選材到遣詞造句都有其鮮明特色。從文體上看,它沒有拘泥于傳統(tǒng)的八股模式,而是從實際需要出發(fā)采取了半
文半白、碑誄相兼的體式,既照顧到有相當文化水平的知識階層,又照顧到廣大工人、農民和中小學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從結構布局上看,層次清楚、環(huán)環(huán)緊扣。全文共分5個段落,一是地震災情,二是唐山人的自救互救,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全國人民的救援,四是新唐山建設,五是歷史的結論和建碑的目的。從史料選材上看做到了取舍有度、詳略適當。從遣詞造句上看,基本做到了史料性和文學性的有機結合,既避免了干巴巴的數字羅列,也避免了華而不實的辭藻堆砌,從而使整個文章顯得既莊重、嚴肅,又生動、活潑,讀了以后確實能夠令人振奮、耐人回味,真正起到了“告慰震亡親人,旌表獻身英烈,鼓舞當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孫”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