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位于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是嶗山里現(xiàn)存的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初建于清順治年間,三面環(huán)山,東襟大海,隨勢就型,古樸典雅,非對稱布局為佛教建筑罕見。
整個廟宇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房舍計120余間,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分為四進,布局嚴謹,建筑錯落有致,莊嚴而典雅。寺僧屬臨濟派,不掛單,唱梵唄,不坐禪。
華嚴寺寺院一進為僧舍;二進為“藏經閣”,飛檐斗拱,外飾花欄走廊,閣中原收藏有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冊府元龜》各一部(現(xiàn)藏青島市博物館),計1000卷,1956年經郭沫若鑒定系國內珍品。另外有明代高僧憨山和尚手書中堂一幅:“獨立高臺眺大荒,飛來空翠灑衣裳。一林爽氣生天籟,無數(shù)昏鴉送夕陽。厭俗久應辭濁世,濯纓今已在滄浪。何當?shù)妹搲m埃去,披拂云霞坐石床。”
閣中還存有大量明、清版刊印的經書及大量珍貴畫像,其中有清道光年間續(xù)燈和尚到北京白林寺請回的《大藏經》一部,系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共739函,7718冊,現(xiàn)藏于青島市博物館。三進院落為大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旁邊供奉木雕那羅延佛像。
原庵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舍12間。第工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刊本的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冊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數(shù)冊。該經等藏品經郭沫若鑒定,認為是國內珍寶,囑于保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后殿即大悲殿。
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僧寮130余間,僧侶80余人。其寺庵布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崇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清雅。華嚴寺前路西設有塔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塔頂兩株蒼松緊繞塔身,虬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
據(jù)傳農民抗清英雄于七遺骨埋藏于此、寺前澗底西側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圓洞,深不可測,用手拍之如魚鼓聲之,故名“魚鼓礦、旁有清人所鐫“云穴”兩個篆字。寺后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頂一平石,名“望海樓”,立于石上,東望大海,明曠無阻。
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huán)筑圍墻,是寺中歷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珠蒼松緊繞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樹枯死。
與磚塔相對的石塔為第二代住持善和大師的藏骨處,相傳為于七之墓。塔院門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池北有一道流泉,從竹根下瀉,注入池中。寺內不僅松竹繁盛,奇花異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蘭、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鵑、芍藥等亦有10余種。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蔥密茂,寺后山上多古松。
華嚴寺門前有一條直通海濱的公路,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仁棟鳩工破石條筑成。沿路蒼松夾道,翠竹成林;有時,煙靄橫空,白云裊裊,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煙嵐高曠”、“東瀛曉色”、“無風海濤”、“蓮池會?!钡?。
華嚴寺幾經興廢,歷史頗久。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大師在此居窟修禪2年;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師以“私修”廟宇罪充軍廣東雷州,后死于曹溪。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進士黃宗昌辭官還鄉(xiāng),隱居嶗山,籌資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于兵災。其子浦江今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于現(xiàn)址。其后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guī)模。1931年始改稱華嚴寺。
該寺“文革”期間被毀。1984年市文物局投資維修,恢復其原貌,并派市級文管所進駐管理。一年四季,游客不斷。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重修了“華藏世界門”、“蓮花路”、“三圣殿”、“東西配殿”及“天王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