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可讀1835年考中舉人,由舉人官伏羌(今甘肅甘谷)訓(xùn)導(dǎo),主講朱圉書院近十五年。道光己本科(1849)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十年職未動。1861年,丁母憂,歸講蘭山書院。1865年春再入都,補原官。1872年補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冬因劾成祿降三級調(diào)用。1874年返里重講蘭山書院。1876年起用為吏部主事。1879年以死諫慈禧為太皇太后而廢垂簾聽政殉國。有《攜雪堂詩文集》,其中《攜雪堂對聯(lián)》部分收聯(lián)87副。
人物生平
吳可讀其先世為浙江處州人,明初隨扈肅莊王就藩,而徙居蘭州,世為耕讀之家。吳可讀生性穎悟好學(xué),記憶力超常,讀書常過目成誦;在刑部“治獄精敏,誦律文萬千言不遺一字?!辈⑶夷茉娚莆模鹿P千言,一揮而就。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乙未恩科舉人。其后,為了節(jié)省往返盤費,他便寓居北京達八年之久,著意博取功名,但屢赴會試,均未考中,便以大挑舉人的身分,被任命為伏羌(今甘谷縣)縣學(xué)訓(xùn)導(dǎo),道光二十八年赴任,并被聘為朱圉書院山長。道光三十年,由伏羌諸生湊集路費,再赴京師會試,終于考中庚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咸豐九年,分校順天鄉(xiāng)試,以秉公選士而聞名。次年,遭母喪,扶柩歸蘭,被聘為蘭山書院山長。其間曾奉旨幫辦甘肅團練,服闋,赴北京補原官,遷吏部郎中,轉(zhuǎn)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
吳可讀任御史時,曾多次上疏言事,直聲震動朝野。其中的兩疏最為有名。當(dāng)時,諸大臣針對各國使節(jié)不斷要求覲見清帝的現(xiàn)實爭論不休。先爭論清帝是否應(yīng)接見外使,繼而又爭論外使是否行跪拜禮,相持不下,歷半年之久。吳可讀上疏請令各國使節(jié)覲見時不必強令行跪拜禮,宜隨各國禮俗以示寬大,不必爭論末節(jié)小事以損害國家利益。反映了吳可讀的一種不妄自尊大,平等待人的進步觀點,先是烏魯木齊提督成祿畏敵如虎,聽任沙皇侵略軍從伊犁長驅(qū)烏魯木齊燒殺搶掠,而龜縮在甘肅高臺不敢過酒泉一步,卻縱兵誣殺良民二百余人冒功請賞,實在罪大惡極。吳可讀便上疏痛陳成祿有可斬之罪十,有不可緩之勢五。清廷有意庇護成祿,僅以免官監(jiān)候為罷。吳可讀氣憤至極,“奏請皇上先斬成祿之頭懸之藁街以謝甘肅百姓,然后再斬臣之頭懸之成氏之門以謝成祿?!雹僖蜓赞o過于戇直,被降三級而歸里。陜甘總督左宗棠卻對他優(yōu)禮有加,禮聘他為蘭山書院山長。
光緒二年(1876年),起復(fù)為吏部主事,以尸諫直聲震天下。當(dāng)同治帝去世時,因無子嗣,慈禧為維護其專權(quán),立其妹夫醇王子載湉為帝(即光緒帝),以弟繼兄,以便用皇太后名義繼續(xù)垂簾聽政,完全出于私欲,違反體制。吳可讀諫諍不聽,繼以自縊。他的尸諫雖然沒有擋住慈禧的垂簾聽政,卻開創(chuàng)了晚清京官不避權(quán)貴,直言敢諫的風(fēng)氣。 吳可讀從政之馀,歷任各地教職,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他主講朱圉書院時,針對甘肅文教落后的現(xiàn)狀,從表彰鄉(xiāng)賢的業(yè)績著手,以克服甘肅諸生的自卑心理。為此,他給伏羌石作蜀墓撰一楹聯(lián):“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鄒魯三千而外,此間有傳人?!辈灰f隴人只能崇尚勇猛,孔子七十二門徒中的石作蜀等三人就是隴人,從而鼓勵諸生勤奮向?qū)W。他還提醒諸生注意觀察生活,處處留心皆學(xué)問:“諸生何處覓文宗,絕妙文章到處逢?!雹谒€善于借用形象的事物來給諸生講解抽象的事物。他以伏羌大像山的高低平緩陰陽向背的地勢特點為喻,講解如何妥善處理文章起承轉(zhuǎn)合的章法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吳可讀注重用言傳身教來磨礪諸生的品操,使之成為剛直不阿的人才,他主講蘭山書院時的得意弟子安維峻就是這樣一個人才。安維峻考中甘肅分闈后首次鄉(xiāng)試的第一名,后任御史,以彈闊劾投降派李鴻章,權(quán)閹李蓮英,語侵慈禧太后而名垂青史。
原先甘肅鄉(xiāng)試和陜西合并舉行,舉院在西安。由于路途險遠,費時費錢,有財力赴試的諸生只占應(yīng)試的十分之二三,嚴(yán)重地影響了甘肅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光緒元年(1875年),陜甘總督左宗棠奏準(zhǔn)甘肅分闈鄉(xiāng)試,但無舉院。吳可讀大力協(xié)助左宗棠從各州縣募集白銀五十萬兩,建成甘肅舉院,使眾多的甘肅寒士能夠就近赴試,從而促使甘肅各地的書院蓬勃發(fā)展,甘肅的文風(fēng)也逐漸興盛了起來。 是年十月初七日是左宗棠64歲生日,但他不愿做壽,以免繁文縟禮,以靜養(yǎng)心性。其僚屬害怕觸犯左氏,亦不敢提做壽之事。而吳可讀常與左氏相過從,意氣相得,便撰一壽聯(lián)贈左:“千古文章功參麟筆;兩朝開濟慶洽犧爻?!弊笫弦灰姶寺?lián),為之狂喜,立即傳司道各官共同欣賞,并掀然大笑:“不可負此佳聯(lián)!”同僚于是大張旗鼓,登堂賀壽。左氏何以先是拒絕賀壽,后來默許賀壽呢?原來是吳可讀的賀壽聯(lián)起了作用。吳在上聯(lián)恭維左的道德文章,可列名于孔子所撰《春秋》之類的典籍。左氏愛自比為諸葛亮,吳在下聯(lián),借用杜甫《蜀相》“兩朝開濟”句,贊頌左為咸豐、同治二帝立下汗馬功勞,歷任督撫,理應(yīng)慶賀64歲生日。下聯(lián)的“犧爻”,指伏犧(羲)氏所畫八卦,兩兩相重,可演為六十四卦,以指代64歲生日。壽聯(lián)不僅概括了左氏的事功,并予以高度評價,而且用典洽切,對仗相當(dāng)工穩(wěn),如“麟筆”對“犧爻”之類,這是一般士人難以做到的。因此,左氏激賞此聯(lián),大喜開懷。 吳可讀關(guān)愛幼小生命,抵御天花傳染,倡建牛痘局。清代甘肅倘遇天花橫行,除求神拜佛外,別無良方,眼睜睜聽任病魔戕害兒童。吳可讀抨擊這種只知祈神保 的愚蠢行為,宣傳種牛痘可免疫的道理。他用駢文寫成《創(chuàng)設(shè)牛痘局啟》,介紹了接種牛痘法從歐洲傳到廣州,再傳到北京,進而傳到各省的經(jīng)過。并說,接種疫苗后,“七朝漿足,三日苗齊”,安全可靠,以打消人們的顧慮。他建議參照北京設(shè)牛痘局的經(jīng)驗,先向官紳農(nóng)工商募捐白銀千兩,購置天花疫苗,再遴選董事主持事務(wù),延聘良醫(yī)從事接種工作。蘭州各界紛紛捐款,于咸豐間創(chuàng)設(shè)全省第一家牛痘局,為兒童的健康帶來福音。
吳可讀的奏章詩文聯(lián)語收入《攜雪堂全集》中。
吳可讀尸諫
慈禧太后的親生兒子穆宗19歲病歿,身后沒有子嗣。慈禧太后不為穆宗立嗣,卻把她妹妹的孩子、醇親王之子載湉接進宮來,承接為文宗次子。這一來兄終弟及,自己仍然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穆宗的嘉順皇后不堪凌辱,服毒自殺,滿朝文武無不起戒慎恐懼之心。卻有一個小官,吏部主事吳可讀,在穆宗和嘉順皇后的大葬典禮上,以死勸諫,要求將來載湉生了兒子后,仍舊承繼為穆宗之子,使“大統(tǒng)有歸”。吳可讀死前,怕禍及家人,給兒子的遺書中,要他“速速出京”,然后把身上僅存的四十多兩銀子放在枕下,懷揣遺折,在一座叫三義廟的廢寺中上吊。
吳可讀“死諫”,讓清流抓住了一個好題目。而且故人情深,也確實讓在京的讀書人興起無限悲壯激越之思。軍機大臣寶鋆,先還打算把遺折壓著不報,一看清流轟轟烈烈又是設(shè)祭招魂,又是建祠立廟,一時白馬素車,不曉得出了多少情文并茂的挽聯(lián),才知道硬壓不行。
慈禧太后看了遺折,感動而且困惑,她想,為了一件幾十年后的事,不惜賠上性命,這世上也真有這么傻的人。
我很欣賞吳可讀的憨直。這也是由來已久,當(dāng)年他做御史時,因為參劾一個滿洲武將,也引起過極大的風(fēng)波,幾乎性命不保。這個滿洲人叫成祿,官居烏魯木齊提督,在任上濫殺無辜,然后虛報戰(zhàn)功,說打了大勝仗。吳可讀接到家鄉(xiāng)人字字血淚的來信,悲憤莫名,當(dāng)下上奏嚴(yán)劾成祿。誰知成祿神通廣大,不僅軍機上替他說話,連穆宗也庇護他。吳可讀再次上疏,措詞中大發(fā)戇勁,說是“請斬成祿以謝甘民,再斬臣以謝成祿”。
穆宗大怒,認為吳可讀是欺他年幼,才敢如此頂撞,非要他腦袋不可。三法司會審,刑部迎合皇帝,辦了吳可讀死罪,但定死罪要全堂同意,缺一不可。刑部尚書、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大理寺正卿、少卿,共計13位堂官,一個個在奏稿上畫行,畫到大理寺少卿王家璧,無論如何不肯下筆。就因為王家璧的持正不阿,吳可讀才保住了性命。穆宗要吳可讀的腦袋,吳可讀卻以死為他爭嗣,無怪乎慈禧太后要說他“孤忠可憫”了。
以死諫言,在今人看來,未免愚蠢,但在封建社會,卻是骨鯁之士立身處世的最高境界。吳可讀劾成祿被充軍后,當(dāng)時人有《贈柳堂二十韻》,形容吳可讀的風(fēng)骨氣概:“乾坤雙淚眼,鐵石一儒冠”,傳誦一時。吳可讀字柳堂,蘭州人,曾主講于蘭山書院。他未中進士前,不修邊幅,行為放浪,整日流連于陜西巷的妓院之中,因此得了個極不雅的外號,叫“吳大嫖”。當(dāng)時有副對子:“余三勝重興四喜班,吳大嫖再住九天廟”,諷刺他床頭金盡,被老鴇子趕出,重回九天廟借住用功的窘?jīng)r,也很有名。他一直到四十多歲才中進士。但浪子回頭,即以直聲動天下,成為名士中的骨鯁之臣。不像工部尚書賀壽慈,早年清風(fēng)亮節(jié),不愿廁身于權(quán)相穆彰阿門下,晚年卻弄權(quán)索賄,很不自愛。所謂“保持晚節(jié)”,即有“晚節(jié)難?!钡囊馑?,觀吳可讀一生,尤其發(fā)人深思。
人物故居
吳可讀故居在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金塔巷91號。其故居坐南朝北,為典型清代蘭州民居。1921年,吳可讀族人出售此宅,由皋蘭縣興文社贖回,補修后歸興文八社財產(chǎn)管理處經(jīng)營。故居大門高深,門額雙鉤鐫刻“吳柳堂先生故宅”7個隸體大字,下款鐫“民國十年歲次辛酉,皋蘭興文社贖回”,均為劉爾 手筆。天井呈長方形,上房及東西廂房窗大門小,正面均為木板裝修,是二十世紀(jì)90年代唯一保存完好的蘭州古代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