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巖的七座石山,就崖壁而言,其面積不足1。5平方公里,但其上卻鐫刻著上至唐朝下至現(xiàn)代的石刻題勒523則。它們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體齊全、字體紛繁、中外兼?zhèn)?,不僅是我國精美的石刻藝術(shù)品,而且也是研究我國唐朝以來各個朝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七星巖摩崖石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星巖摩崖石刻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城北七星巖風(fēng)景區(qū)內(nèi),為中國少有的龐大摩崖石刻群之一。
在七星巖摩崖石刻群中,年代久遠的要數(shù)李邕的《端州石室記》。該石刻整體高l.07米,寬0.79米,正文連同標(biāo)題、落款共18行386字,落款日期是“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廿五日”。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馬蹄形印記,所以又稱馬蹄碑。馬蹄形印記始見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該石刻可見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見文字273字,連模糊但尚可辨認(rèn)的31字在內(nèi),實存304字。繼李邕之后,歷代游覽七星巖的文人雅士,都喜歡在七星巖的崖壁上寫詩、題字、作畫,以寫景抒懷。在523則石刻題勒中,計有:唐朝的4則,宋朝的80則,元朝的13則,明朝的146則,清朝的117則,民國的10則,現(xiàn)代的109則,年代不祥的44則。這些石刻題勒絕大部分分布在石室?guī)r、玉屏巖和阿坡巖,尤以石室?guī)r多,竟匯集了333則,占整個七星巖摩崖石刻的63.6%強。
七星巖摩崖石刻,就文字種類看,以漢文字為主,也有藏文和西班牙文。
漢文字的字體,有篆、隸、楷、行、草,巨者文余,小者半寸,不少書法名家的佳作都薈萃在一起,構(gòu)成了南方獨特的書法藝術(shù)寶庫。唐朝李邕的楷書,宋朝郭祥正的行書,明朝吳桂芳、朱完的篆書,清朝洪頤煊的篆書,清朝黎簡、陳恭尹的隸書,清朝耆英的草書等等,都是該寶庫中赫赫有名的藝術(shù)珍品
七星巖摩崖石刻集詩詞歌賦,游記史實、對聯(lián)題詠與崖刻畫于一爐,其中大量的是詩詞歌賦,僅石室?guī)r內(nèi)外就有206首之多,故又有“千年詩廊”之美譽。七星巖摩崖石刻,是我國南方保存數(shù)量多、集中,質(zhì)量又高的一處石刻群,記述了肇慶的地理環(huán)境、山河變遷、歷史大事、宗教信仰、廟宇建筑、巖石水土及朝代更迭,因而廣東省人民政府早在l962年就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