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滅西夏后,西夏碑被當時的有識之士砌碑亭封閉,才得以保存。清嘉慶十五年(1810),由武威著名學者張澍發(fā)現。民國時,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廟。近年又移置于新建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館內。
碑首呈半圓形,龜趺,碑通高2.6米,寬1米,厚0.3米。碑陽西夏文篆額2行8字,漢譯為“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兩邊陰刻伎樂天,碑文西夏文楷書28行,每行65字。碑陰為漢文,額篆“重修□□寺□□塔碑銘”,碑文楷書,豎行26行,行70字。碑文記前涼張?zhí)戾a始建護國寺塔數有靈驗,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修復因地震而傾斜的塔身之功德。文末列修塔之功德人員姓名。尾題“天祐民安五年(1094)歲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張政思書并篆額。伎樂天的胸部和手腕上均有飾物,赤露上身及雙腳,下著長裙,面形肌肉豐滿,吸收了敦煌飛天的藝術特點。
該碑對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社會經濟、土地制度、官制、民族關系、階級關系、國名、帝后尊號、佛教盛況等均具極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