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qū)建筑
現(xiàn)東邊的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戲樓,后有崇圣祠,中為二門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劉公祠。文廟西以大成殿為主,前有伴池、狀元橋,后有尊經(jīng)閣,中有靈星門、戟門,左右有名宦、鄉(xiāng)賢祠。文廟原設有正門,面南而開,但最南端被一堵稱“萬仞宮墻”莊重穩(wěn)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數(shù)百年來涼州一直未出狀元,所以開正門之事也就擱置至今。影壁兩側各開小門,朝東的叫“義路”,往西的稱“禮門”。由“義路”進入廟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架一座石料拱橋,名“狀元橋”。欞星門是明正統(tǒng)時建筑的一座木質(zhì)牌橋,四柱三間,翹檐飛角。穿過欞星門,就可看到戟門,戟門兩側是鄉(xiāng)賢、名宦祠,為供養(yǎng)地方賢達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門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門,大成殿建在寬闊的石筑臺基上,雄偉而壯嚴,保留著明清建筑風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氣派。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三寬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頂置九脊,鴟吻螭獸俱全,脊皆以纏枝蓮紋磚砌筑。正脊中設橋形小珠。屋面盡覆琉璃筒板瓦。檐下為五鋪作雙抄雙平昂。柱頭、補間鋪作華麗,欞格隔扇、腰華板、
裙板等皆有簡單雕飾。周圍繞以回廊、高臺基,大有莊重、肅穆、文雅之風韻。殿內(nèi)迎門原供奉著大成至圣先師孔于的畫像,旁立著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經(jīng)閣,是兩層土木結構樓,重檐歇山頂,坐落在高達2米的磚包臺基上,是武威現(xiàn)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樓建筑。閣周繞以回廊木柵欄。頂部三重翹角上均懸有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鐺,為沉寂的廟宇增添了些許生氣。大成殿東側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組,為文昌宮。內(nèi)有過殿,左右設耳房供道士居住。過殿之后,魁星閣與桂籍殿遙相呼應。
景區(qū)亮點
武威文廟是一組造型雄偉的仿皇家宮闕建筑群。被稱為國寶的銅奔馬,出土于武威雷臺的張將軍墓,收藏于文廟,專家鑒定為東漢時期的文物,距今已躍進1600多年的漫長歲月。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呈發(fā)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身長45cm,昂首嘶嗚,奔馳向前,為了顯示奔馬的神勇、古代工匠大膽想象,讓支撐銅馬全部重量的一支后躥踏在展翅的飛鳥上,其它三足騰空而起,既展現(xiàn)了奔馬風馳電摯的神速,又巧妙地利用飛馬的驅地,使奔馬騰飛中保持相對和穩(wěn)定,喻動于靜,動靜結合,不僅造型生動,制作精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nèi)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今天這支有著稀世珍寶美稱的銅奔馬,被國家旅游局定為全國旅游標致。
交通信息
市區(qū)內(nèi)乘坐101路公交車到文廟廣場站下車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