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四墩遺址南距長江僅8公里,東距長江也僅15公里左右,東北部為石塘湖、官橋湖、破罡湖連片水域,并與長江相接。遺址總面積2.1萬平方米,由4個土墩以及土墩環(huán)繞的中部低地組成,平面形狀呈弧邊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圍地面2~4米。該遺址墩上的堆積較厚,而中部平地堆積極薄。
專家分析,這是薛家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帶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張四墩文化的起始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600年,結(jié)束時間還難以確定,其一直是考古專家們熱衷的課題之一。
考古發(fā)現(xiàn)
從1號墩的試掘看出,文化堆積最厚達2.7米,第1~4層為商周文化堆積,第4層以下至第8層為新石器時代堆積。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性質(zhì)比較單一,其鼎、甑、罐、鬶、豆、杯等構(gòu)成了張四墩文化因素的主體,可稱為張四墩下層文化,均屬張四墩類型。該類型為繼薛家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帶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張四墩下層文化可分為緊密銜接的一、二兩期,可視為同一文化前后發(fā)展的兩個階段,不過,其具體分期一時還難以準確劃分,故有關(guān)張四墩類型年代的討論也只能整體考慮。一般說來,張四墩類型大體相當于淮北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晚于本地的薛家崗文化。由于在張四墩類型中暫時還未發(fā)現(xiàn)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遺物,所以它的下限可能早于石家河文化的最晚期。按照上述幾支周邊文化的絕對年代框架,張四墩類型的起始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600年,結(jié)束時間還難以確定。
民間傳說
在風光旖旎的大龍山腳下的石塘湖畔,有一顆 璀璨的明珠——張四墩。張四墩是新石器文化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那里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傳說天庭上的玉皇大帝原本也是凡人,俗姓張,人稱張玉皇。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稱作“七仙女”。這七仙女個個貌若天仙,聰明伶俐,最小的“七仙女”與人間秀才董永的愛情故事因為一曲《天仙配》而世人皆知。其實向往人間生活的并非七仙女一人,有一個人也十分向往人間生活,她就是玉皇大帝的四女兒——張四姐。這位張四姐也曾偷偷來到人間,下凡在今天的張四墩。
相傳這位張四姐來到張四墩后,這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百業(yè)興旺,大家都非常喜歡她,也非常敬重她。鄰里有個矛盾糾紛,只要四姐一到,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哪家有個紅白喜事,總得請四姐為座上賓。大家都說,是四姐讓這里成了一方寶地。就連這里的山也會長了,而且長得非常快,慢慢地就與一河之隔的大龍山余脈的芭茅山竟長起來。這芭茅山怎比得過呢。沒多久,這山峰就高聳入云,直抵天庭。這件事很快就傳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皇大帝龍顏大怒,命雷公將山峰劈去。雷公掄起雙錘,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山峰被攔腰折斷,形成四座土臺,張四墩也因此而得名。
玉皇大帝因為這件事遷怒于下凡的張四姐,遂命天兵天將將張四姐帶回天庭,嚴加看管。據(jù)說張四姐后來又偷偷下凡人間,來到張四墩,并與當?shù)厝私Y(jié)婚生子,過著幸福美滿的凡間生活。說不定現(xiàn)在的張四墩人就有她的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