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篆山石刻最具有哲學(xué)價值,當(dāng)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藝術(shù)。 子母殿地藏窟的傳者中,有戴冠執(zhí)飭者,有著鎧甲者,有牛首人身者,有乘龍者,坐牛背者,此均是道教滲透佛教和佛教吸收道教的痕跡。 老君窟中的老君像,一手持三腳夾武,一手執(zhí)扇,“字之周之世,道像變?yōu)橐欢?,前置三足夾軌,右手扶之,左手持符”是較標(biāo)準的道教造像。 文宣窟,高1.94米,寬3.25米,深1.48米??邇?nèi)正中坐孔子,左右各刻五像,皆圓領(lǐng)、大袖、登靴、執(zhí)笏。其左五像是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言偃(字子游)、端木賜(字子貢);右五像是仲由(字子路)、冉雍(字仲弓)、宰予(字子我,也叫宰我)、冉求(字子有)、卜商(字子夏),全窟總稱“孔丘十哲”。 “成都文翁石室中,有孔子坐像”。“孔子見聃畫像,弟子侍者一人,車上一人盧”這是全國文獻有記載的兩處孔子像,而將孔子像刻進深山石巖,刻全“孔丘十哲”,全國極少,甚珍貴。 第九窟是可利帝母,俗稱鬼子母、九子母、送子觀音。“可利帝母,作天女形,純金色,身著天衣,頭冠瓔珞,坐宣臺上,垂下兩足,于垂足兩邊畫二孩子,傍宣臺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以左手懷中飽一孩,于右手抱吉祥果?!贝宋呐c刻圖相對照,甚相吻合。此外,還有志公和尚龕。
距佛會寺0.5里處,有佛灣(母子殿),計有造像九組,其中地藏像、老君窟、三世佛窟、文宣王窟、文殊窟、魯板窟等保存完好,其余均已模糊難辨。魯板窟內(nèi),雕刻的魯班一手持角尺,一手拿鉆。服飾簡樸,足著布袢布履;身旁有一弟子(民間傳說為趙巧)腳穿草鞋,肩挑一擔(dān),內(nèi)裝墨斗、掃帚等物。中有一碑,刻"匠氏宗坊"字跡,兩側(cè)刻"繩墨千秋仰,規(guī)矩萬世因"對聯(lián)。
千佛巖距佛會寺1.5公里,其造像以摩巖為主,分為十段:第一段為圓龕造像和方龕造像,每龕造一佛像,壁上所刻"文明國"三字尚存;第二段刻"三世佛"立像一尊;第三段刻坐佛三尊;第四段刻二佛對坐像;第五段刻坐佛八尊、立佛七尊;第六段刻四佛從像;第七段刻"觀音無量佛經(jīng)變";第八段刻二佛并座像;第九段刻一佛一菩薩像;第十段刻坐佛一尊,側(cè)刻五十二位小佛像。據(jù)重修佛會寺碑記載,此處于明代洪武末年至永樂八年間由僧人朗然監(jiān)造。 清人李型廉說:“林木陰森,景最幽勝?!睗M山造像“儀態(tài)玲瓏,不在北山之下?!薄叭悍褰哟洌娏鞅Лh(huán),林木轉(zhuǎn)輾而溪徑隘窄。凡奔蹄走載之跡,居民罔識焉。而佛惠寺,巍然獨立乎其間,縱止舉止,則有五十三怫龕,古跡周匝乎東西南北,實希晝禪師開山道場也,始于宋紹興二年,成于元祐三年?!?/p>
石篆山位于大足區(qū)西南25公里處的三驅(qū)鎮(zhèn)佛會村,海拔444.6米。據(jù)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三年開鑿而成。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石篆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范圍面積0.21公頃,一般保護范圍面積0.18公頃,建設(shè)控制地帶面積2.47公頃。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qū),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坐像,兩側(cè)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jù)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dāng)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縣人民委員會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屬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為代表作,在1999年12月1日也同時和南山、北山、寶頂山、石門山被聯(lián)合國通過,列進了《世界文物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