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dàyuān),古代中亞國名,是中國漢代時,泛指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居住大宛附近各個國家和居民,大宛國大概在今費爾干納盆地。
大宛(dàyuān),古代中亞國名,位于帕米爾西麓,錫爾河上、中游,也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種為主。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東征,于錫爾河畔之俱戰(zhàn)提(今塔吉克斯坦列寧納巴德)興建“極東亞歷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時改建為安條克城,似均未東向深入大宛境內。但在大夏最盛時,尤其在歐提德姆斯北征時,則占有了該地,并按希臘方式在各村鎮(zhèn)修建塢堡。
漢武帝時,張騫到達西域時,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間抵達帕米爾高原以西,首先到達大宛,大宛早就聽說漢朝富有,期望同漢朝建立直接的聯(lián)系,大宛王聽說張騫此行目的后,遂派向導和譯人將張騫護送到了康居。據他歸國后說,當時大宛大小屬邑有七十多個,人口有幾十萬,是一個農牧業(yè)興盛的國家,產稻、麥、葡萄、苜蓿,尤以出汗血馬著稱。
大宛西北鄰康居,西南鄰大月氏、大夏,東北臨烏孫,東行經帕米爾的特洛克山口可達疏勒,在當時東西交通上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大宛久聞漢朝富饒,欲通不得,見漢使來到,深表歡迎。
漢武帝聽說大宛出產好馬,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使臣攜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換取,由于雙方意見沖突,換馬不成,使臣也被殺害。武帝怒,命大將軍李廣利率兵往討。遠征大宛路途遙遠,沿途小國又閉門拒供,漢兵抵達郁成城時不過數千,皆饑餓疲憊。攻不能下,只好留屯敦煌郡。武帝命發(fā)兵運糧再西征,于太初四年攻克其首都,殺大宛王毋寡,另立國王,從此大宛服屬漢朝。
大宛首都貴山城,或以為位于錫爾河上游支流上的卡散,或以為是俱戰(zhàn)提;貳師城可能是今烏勒塔白。學界對此兩地的今地名問題,尚有分歧意見。大宛國直至魏、晉時仍在故地。
前130年左右,漢朝大使張騫出使西域時曾來過此地,并于中國《史記》、《漢書》都有記載。中國史書中記載,大宛擁有相當規(guī)模的城市文明,當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種的特征,并居住在城墻環(huán)繞的都市中,風俗與南方大夏相同。
大宛名稱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了帕米爾高原西部的費爾干那盆地后,因殖民于此地的古希臘人后裔關系所取的,名稱上“宛”很可能是從古印度巴利語的耶婆那(Yavana)轉譯而來。耶婆那在當時泛稱中亞的希臘人,從愛奧尼亞人(Ionians)轉譯而來,故此,“大宛”在字義上很可能是“大愛奧尼亞”。大宛在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和巴克特里亞的統(tǒng)治下逐漸興盛繁榮,直到公元前160年遭到大月氏遷徙的影響,與希臘世界隔離。
在歷史上,大宛與中國之間的交流代表西方印歐民族文明首次大規(guī)模與中國文明接觸。此后,從公元前1世紀直到公元15世紀,東方與西方世界靠著絲綢之路持續(xù)交流接觸。
中亞古國,位于帕米爾高原的西麓,今中亞的費爾干納盆地一帶,地處東西方陸路交通要地,首都貴山城(一說即卡薩,一說即俱戰(zhàn)堤),原始居民以東伊朗語族的塞種人為主。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最盛時曾占有該處,在各地修筑了古典希臘式堡壘。
漢武帝時,張騫西使大月氏,首先到達大宛。當時大宛有大小屬邑七十余城,人口數十萬,農業(yè)和畜牧業(yè)興盛,產稻﹑麥﹑苜蓿﹑葡萄等,葡萄多用于釀酒,富人藏酒至萬石,且以出汗血馬著稱。后張騫使烏孫時,又曾遣副使使大宛。武帝聞大宛有良馬在貳師城,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去換良馬。因雙方意見相左,換馬不成,使臣亦被殺。武帝乃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軍往討。李廣利至大宛東邊屬邑郁成(今奧希),攻不能下,留屯敦煌。武帝再增兵添糧,困大宛都城40余天。太初四年,大宛貴族被迫殺大宛王毋寡求和,李廣利許之,得良馬數十匹,中馬以下三千余匹,立親漢貴族昧蔡為大宛王而歸。歲余,大宛貴族殺昧蔡,立毋寡弟蟬封為王,遣子質于漢。此后,大宛服屬于漢。
東漢時,大宛一度臣服于莎車。
西晉太康六年(285),武帝使楊顥拜其王藍庾為大宛王。藍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貢汗血馬。
南北朝以降,大宛為昭武九姓統(tǒng)治,史稱破洛那﹑鈸汗﹑鈸汗那等。
唐代稱其為寧遠國,或拔汗那。
明清時為浩罕汗國。
亞歷山大大帝于前329年征服費爾干納,并在費爾干納盆地南方,錫爾河南岸建造絕域亞歷山大里亞城,位置在塔吉克的苦盞。絕域亞歷山大里亞城城墻周長總計6公里,亞歷山大如同他其他建造的同名城市一樣,安置許多退役老兵和希臘雇傭兵在城內定居,希望作為國境外圍聚點和日后遠征的前進基地。
亞歷山大逝世后,整個巴克特里亞、中亞河中地區(qū)和費爾干地區(qū)還在希臘化塞琉古帝國手中,直到約前250年,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特一世宣布獨立,脫離塞琉古帝國,建立大夏,大宛才落入大夏的統(tǒng)治。
(前250年–前160年)大夏歐西德莫斯一世在位時,持續(xù)保持對大宛的統(tǒng)治,根據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記載,此時希臘人統(tǒng)治大宛的國境超過亞歷山大時期,使國境拓展到絲國和弗林尼相接。推測可能擴張到中國新疆境內的喀什噶爾一帶,在新疆天山北麓一帶也發(fā)現(xiàn)許多希臘特色的小雕像。
歷史學家龐培烏斯·特羅古斯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60年左右,大宛地區(qū)似乎遭到塞人部落入侵,在西方史書中塞人被稱為塞克(Sacae),并敘述塞克人和其他游牧民族入侵大夏王國。根據中國漢書記載,塞人部落原居于烏孫(伊犁河河谷的伊塞克湖附近),因大月氏在前176年遭到匈奴單于冒頓攻擊而西遷,使大月氏攻擊當地烏孫的塞人部落,并占據其地,而塞人可能南遷到大宛。
近代歷史學家WilliamWoodthorpeTarn認為,因當時大夏此時與南方的印度-希臘王國發(fā)生沖突,當時大夏國王歐克拉提德一世剛篡奪歐西德莫斯王朝,他和他的軍隊此時在印度作戰(zhàn),之后歐克拉提德更被自己兒子謀殺,使得國家無力保衛(wèi)大宛的領土,讓塞人得以占領大宛,而后繼的赫利奧克勒斯專注于王國復蘇,并入侵印度次大陸西北部,對于外圍的其他省份只得放棄。
羅馬歷史學家?guī)焯釣跛褂涊d,在他寫作的年代,約公元前30年時,這些希臘裔軍人的后代仍然保持著他們的希臘文化。
根據《漢書》記載:"公元前155年左右,大月氏在被烏孫的昆莫獵驕靡擊敗后,往西南遷移并經過大宛,于巴克特利亞北方的媯水北建立王庭定居,使大宛與希臘化的大夏聯(lián)系被切斷,之后大月氏更往南擴張,于前125年左右消滅大夏王國,于印度建立貴霜帝國。"
此時漢朝企圖與大月氏結盟來對付匈奴,派遣張騫率100多志愿人員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打算與大月氏結盟來對付匈奴人。約在前128年時,張騫來到大宛,而大宛國王本就打算與漢朝交好,但因匈奴與漢朝戰(zhàn)爭而道路中斷,當大宛國王知道張騫來意后,派遣向導護送張騫前往康居,并從康居前往大月氏。當張騫回到中國后,向漢武帝報告西域見聞。
前119年,當第二次張騫出使西域的烏孫時,張騫派遣副使到烏孫周邊地區(qū)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國進行外交活動。在之后,東西方的商人們紛紛沿著這條張騫探出的道路往來貿易,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而大宛和其他諸國也派遣使者與歸途的漢朝使者一同來到漢朝,游覽漢朝的強盛和疆域廣大,而大宛與中國因此接觸越來越頻繁。
隨著西漢使節(jié)越來越了解大宛,知道大宛產良馬,其馬屬山地馬種、抗疲勞,蹄堅硬,其中有良駒據說可以一日跑五、六百公里,流出來的汗像血一樣,故命名為汗血馬,安置在大宛的貳師城中。當時漢朝與匈奴正在作戰(zhàn),急需良馬。漢武帝為了得到汗血馬于是命使者,帶千金及一匹黃金鑄成的金馬去大宛國都,換購汗血馬。但大宛國王毋寡以汗血馬為大宛國寶而拒絕,漢朝使節(jié)就在毋寡面前,破口大罵,并把金馬擊碎,掉頭而去,毋寡因而大怒并殺死使團,奪走金銀財寶。
漢武帝得知后大怒,派遣大將李廣利率領遠征軍攻打大宛。遠征大宛路途遙遠,沿途小國又閉門拒供,漢兵抵達郁成城時不過數千,皆饑餓疲憊,攻不能下,李廣利退至敦煌過冬。前102年,漢武帝展開全國動員,并對李廣利的遠征軍進行大規(guī)模增援,漢軍繞道郁成城,直接圍攻大宛貴山城四十余日,并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切斷大宛水源。大宛貴族最后被迫殺死國王毋寡求和,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三千匹回國,并指定親漢大宛貴族昧蔡為大宛國王。
一年多后,大宛貴族認為昧蔡過于巴結漢朝,遂發(fā)動政變殺死昧蔡,另立毋寡之弟蟬封大宛為國王,派王子到漢朝做人質。大宛每年貢獻二匹汗血馬給漢朝,漢朝遂承認蟬封的地位,之后大宛服屬于漢朝西域都護府管轄。
王莽篡漢后,把西域各國王號貶黜為侯,引起的西域各國紛紛反抗,并于16年擊敗西域都護李崇的軍隊,之后中國發(fā)生民變無暇西顧,在李崇逝世后,西域各國就與中國斷絕。而匈奴趁著中國大亂,意圖在西域建立勢力。其中,西域以莎車較為強大且對漢朝較忠心,在29年東漢漢光武帝封莎車國王“康”為西域大都尉,代漢管轄西域諸國。在莎車國王“康”逝世后,其弟“賢”立,開始擴張疆土。
42年,莎車國王“賢”與漢朝交惡后,詐稱西域大都護,迫使西域諸國服從,重求賦稅,并攻滅不臣服的國家。莎車國王“賢”以大宛的貢稅滅少,親自率領莎車與諸國大軍進攻大宛,大宛國王延留投降,莎車便以“康”之子拘彌王橋塞提為大宛國王。橋塞提統(tǒng)治大宛僅僅數年,便被康居擊敗逃了回來,莎車國王只好再命延留重新?lián)未笸饑酰关暙I如常。
東漢于91年命班超平定西域,使西域各國再度受漢朝西域都護府管轄,直到公元107年。
漢順帝永建五年(130年)春正月,疏勒國王遣侍子入東漢,大宛、莎車國王皆奉使貢獻。
285年時,大宛國王藍庾向西晉皇帝司馬炎貢獻汗血馬,而司馬炎派楊顥出使大宛,在藍庾逝世后,其子摩之也派遣使者貢獻汗血馬。之后于南北朝時,大宛則改稱破洛那。
在中國史料中描述,當時大宛國有300,000人口,軍隊60,000人,定居,有興盛的農業(yè),種植稻或小麥,大宛國都在“貴山城”(可能是當今的苦盞),政府設副王、輔國王各一人。且境內有大小城市七十多座,城市房舍林立外有城墻環(huán)繞,并描敘南方的大夏如同大宛一樣,有許多城市散布,且當時大宛都城有內城和外城。
當時大宛附近產葡萄,并把葡萄釀成美酒,人民嗜酒,當時大宛的富人藏酒可重達300多公頓,可存放數十年之久,而當地的馬匹則愛吃苜蓿。漢朝使者從大宛把葡萄、苜蓿的種子引入中國,起初漢朝皇帝試著種植葡萄、苜蓿在肥沃的土壤上,而當西域的外國使節(jié)越來越多,以及從大宛過來的馬匹越來越多,并在離宮別苑旁邊全部種植葡萄和苜蓿,一望無際。
漢朝后期的馬塑像從大宛以西到安息這塊區(qū)域,雖然語言上有所些不同,但大致來講可以互相了解溝通,大宛人眼窩深陷,且多留有胡須,擅長買賣,連一分一錢都要爭執(zhí)。在大宛,女性較有地位,一旦妻子決定某事,丈夫就照辦不敢違背。而晉書記載,大宛婚前男女以黃金同心指環(huán)為聘,女方先以3個女婢到男方那試驗,如果男方身體不夠健康,可以退絕婚事。
《漢書·西域傳》:“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戶六萬,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副王、輔國王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四千三十一里,北至康居卑闐城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北與康居、南與大月氏接,土地風氣物類民俗與大月氏、安息同。大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至數十歲不敗。俗耆酒,馬耆目宿。宛別邑七十余城,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張騫始為武帝言之,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善馬。宛王以漢絕遠,大兵不能至,愛其寶馬不肯與。漢使妄言,宛遂攻殺漢使,取其財物。于是天子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前后十余萬人伐宛,連四年。宛人斬其王毋寡首,獻馬三千匹,漢軍乃還,語在《張騫傳》。貳師既斬宛王,更立貴人素遇漢善者名昧蔡為宛王。后歲余,宛貴人以為“昧蔡諂,使我國遇屠”,相與共殺昧蔡,立毋寡弟蟬封為王,遣子入侍,質于漢,漢因使使賂賜鎮(zhèn)撫之。又發(fā)使十余輩,抵宛西諸國求奇物,因風諭以伐宛之威。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蒲陶、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p>
《后漢書·本紀·孝順孝沖孝質帝紀》:“(永建)五年春正月,疏勒王遣侍子,及大宛、莎車王皆奉使貢獻?!?/p>
《后漢書·西域傳》:“順帝永建二年,臣磐遣使奉獻,帝拜臣磐為漢大都尉,兄子臣勛為守國司馬。五年,臣磐遣侍子與大宛、莎車使俱詣闕貢獻?!?/p>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大宛國去洛陽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余城。土宜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人皆深目多須。其俗娶婦先以金同心指钚為娉,又以三婢試之。不男者絕婚。奸淫有子,皆卑其母。與人馬乘不調墜死者,馬主出斂具。善市賈,爭分銖之利,得中國金銀,輒為器物,不用為幣也。太康六年,武帝遣使楊顥拜其王藍庾為大宛王。藍庾卒,其子摩之立,遣使貢汗血馬。
毋寡 (25) 乙卯 前126
昧蔡 (1) 庚辰 前101
蟬封 庚辰 前101-?
延留 (17) 戊戌 38
橋塞提 (1) 乙卯 55
延留 (9) 丙辰 56-65
藍庾 (30) 乙巳 285
摩之 (16) 乙亥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