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qū),瀕臨白蕩湖畔,三面環(huán)水,形成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觀,因名浮山。浮山是一座文山,有“中國第一文山”的美譽。現(xiàn)存483塊摩崖石刻,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你可以從中聆聽到“唐宋八大家”、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等文人墨客對浮山的贊譽,“鬼斧何年開石室,人行此地作金聲,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羨繁華浪得名”,這首詩就是孟郊當年游覽浮山發(fā)出的羨慕和贊嘆。浮山孕育了明清時期以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為代表的中國最大的家族學派“方氏學派”;孕育了清代獨領(lǐng)風騷的文學流派桐城派;孕育了現(xiàn)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孕育了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黃鎮(zhèn)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
浮山還是一座宗教名山,古有寺廟8座,現(xiàn)存6座,早在晉梁時期,智顗大師創(chuàng)建浮山寺,“園鑒”大師與歐陽修“因棋說法”傳為美談,宋仁宗敕賜大華嚴寺,明神宗頒圣旨、賜藏經(jīng),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為浮山寺廟題字:“金谷禪寺”、“會圣古剎”、“圣旨碑”、“浮山勝境”,足以見證浮山佛教文化的久遠流長和繁榮昌盛。道教名觀張公巖是北宋進士張同之的修道福地,巖內(nèi)的“浮山夕照”景觀,為古“桐城八景”之一。
靈猴迎客石,在飛來峰之右,黃鵠峰之左。石形如猴,額頭凸起,兩眼凹陷,尾巴上翹,撓首弄姿。百佛朝如來石,在金谷巖右側(cè)上,如來峰頂有一巨石高聳,石上又負一石,如大佛之高冠。佛額處有一小圓孔,透光放亮,其下二石并立,怡如連屏,似開似合。由下往上觀,像如來大佛,披著袈裟,盤膝而坐,前有小石羅列,如同百佛拱手朝拜。
浮山著名巖洞共一百零八,其中大者為巖,小者為洞,習慣上稱為“三十六巖”、“七十二洞”。這些巖洞星羅棋布,蔚為奇觀。有的玲瓏嬌巧,常為文人墨客所居;有的博大恢宏,有的如拱橋連蜷,垂宇如懸,如室如堂,遂為天然的廟宇。這些巖洞,系兩度火山爆發(fā)后形成的勝景,極盡鬼斧神工之妙。或一巖集數(shù)巖,或一洞兼數(shù)洞。洞盡即巖,巖窮即洞,萬戶千門,繞云架壑,空谷回廊,奇麗多姿。
浮山之麓河湖環(huán)繞,山中溪澗流水潺潺,巖頭懸瀑,洞內(nèi)生泉,正是:山青水秀,悠游勝地。
河湖
由廬江縣境發(fā)源的羅昌河和岱鰲山發(fā)脈的麻溪河在浮山之北匯合,浮山鎖其關(guān)口,如“海門第一關(guān)”。水半繞浮山形成芙蓉凌波之態(tài),后經(jīng)石溪與烏金渡流向白蕩湖,過白蕩湖閘而匯入長江。環(huán)山之水,總長14公里。水面大小隨季節(jié)而變化,發(fā)水季節(jié)一片汪洋,最寬處可達2公里;枯水季節(jié),寬處僅十余米。
池塘
明鏡池,俗名清水塘,面積9804平方米,在獅子山正南。左為虎形山、右為回龍峰,隔池相望,九曲澗、獅虎澗二水流入池中。池水清澈,游魚戲逐。風起處,碧波蕩漾。岸邊青山翠嶺倒影池中,歷歷在目,如海市蜃樓、水底仙境。
在妙高峰頂,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間桐城縣令樊仿建。站立亭中,可見四山縹緲,長江如練,三公、九子、皖山、龍眠諸峰,俱在望中。此亭早毀,1986年重建。現(xiàn)亭為仿古木結(jié)構(gòu)。兩層六角,周有石欄和木凳,南北有石級,整個亭址占地一畝。承建單位為江蘇高郵古典園林建筑工程處。
為康熙年間山足和尚建。亭在華嚴寺山門內(nèi)(現(xiàn)浮山中學校園),亭中立有圣旨碑,早毀。現(xiàn)亭重建于中學西南側(cè)的葫蘆山(古名待佛嶺)上,為仿古木結(jié)構(gòu),上蓋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飛檐,外型美觀。該亭占地面積100平方米,造價為二萬元,由江蘇高郵古典園林建筑工程處承建,1986年底竣工。
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歷兩巖之下,現(xiàn)名陸莊,舊名在陸居,全稱在陸山莊,建于明萬歷辛亥(1611年),為方大鎮(zhèn)所建。
吳芝瑛故居
吳芝瑛,清末女詩人,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國留學及回國辦《女報》,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犧牲時,她不顧安危,為其奔喪收葬,時人為之敬佩。芝瑛故居,在浮山西3公里處,名“鞠隱山莊”,系其父吳康之所建??抵瑸閰侨昃]從兄,少時因喪父母,在汝綸家長大,成年后歷任山東寧陽、禹城、蒲臺、武城、章邱、鄆城等縣知縣,為官清廉。時值清末,外侮內(nèi)憂,朝政日非??抵坎蝗潭?,則慕學陶潛慨然退居田園,并以淵明愛菊之意,自號“鞠隱”(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為“鞠隱山莊”。
從安慶走銅安公路,至會宮后走樅桐公路即可到達;或走京臺高速,在浮山出口離開,便可到達景區(qū)。
乘公交到湖濱汽車站,再轉(zhuǎn)乘到浮山的短途汽車。
浮山位于廬(江)-樅(陽)火山巖盆地西緣,緊臨郯(城)-廬(江)深大斷裂帶東南側(cè)。廬(江)-樅(陽)火山巖盆地形成于燕山期造山運動早期。中生代以來,盆地中共噴發(fā)出1100-3600米厚的火山巖。依地質(zhì)年代先后分為龍門院、磚橋、雙廟、浮山四個噴發(fā)旋回(期),每個旋回(期)的火山巖以組命名。前三組為侏羅紀(距今1.4-1.95億年)噴發(fā)出的火山巖,主要為粗面安山質(zhì)巖,偶有玄武巖。后者即為浮山組,地質(zhì)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浮山山體主要由浮山組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組成。巖層種類自上而下依次為:淺紫紅色薄層粗面質(zhì)凝灰?guī)r,淺紅色、肉紅色塊狀粗面質(zhì)凝灰角礫巖,肉紅色塊狀粗面質(zhì)熔結(jié)凝灰?guī)r,淺肉紅色塊狀粗面熔巖、角礫集塊巖和粗面質(zhì)凝灰?guī)r。共厚約100米。在火山巖中,有零星細小的巖漿巖(石英正長巖、正長斑巖)侵入。
浮山地貌單元屬沿江平原區(qū)江北丘陵帶。環(huán)浮山、紗帽山、土地山、茶花山構(gòu)成一開闊盆地。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屬火山巖低丘。山體大致沿南北向展布,東側(cè)略高,由最高峰妙高峰向南北依次下降,至邊緣地帶高度僅60米左右,兩側(cè)海拔40-50米,主峰長山僅93米,延伸部分在20米以下。
浮山屬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季風氣候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