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錫惠景區(qū)(錫惠園林文物名勝區(qū))是著名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文物古跡眾多、山水林泉俱佳,以保存完好的眾多文物古跡而著稱。其地處無錫城西,交通便利,距市中心2公里,緊偎于京杭運河之旁,倚錫山、惠山而筑并名,有無錫“露天歷史博物館”和 “精神家園”之譽。中國文化歷史名街惠山古鎮(zhèn)、唐代天下第二泉、宋代古橋金蓮橋、明代古園寄暢園、南朝古剎惠山寺、祠宇書院等名勝古跡錯落于山野之間,古風雅韻,嘆為觀止。
惠山古鎮(zhèn)毗鄰錫惠風景名勝區(qū),由秦園街、上、下河塘和秀嶂街等老街圍合而成,占地21萬平方米,自古即是達官顯貴、帝王將相抵錫必游之處。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共十三次駐蹕此地,乾隆御筆題字“惟惠山優(yōu)雅閑靜”。惠山古鎮(zhèn)不盡有著豐富的以祠堂群為代表的歷史遺存,同時也是惠山泥人、錫繡、留青竹刻等大批非遺項目的發(fā)祥地?;萆剿率冀ㄓ谀媳背瘯r期,為現(xiàn)存無錫古老的佛教寺廟。寺內(nèi)現(xiàn)存有古跡國保唐宋石經(jīng)幢、省保宋代金蓮橋、明洪武古銀杏和唐朝聽松石床等。寄暢園創(chuàng)建于明正德年間,興盛于明末清初,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別墅式古典園林。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即是以其為藍本仿造而建的?!疤煜碌诙钡妹谔瞥两褚延?200多年歷史。蘇東坡慕名品泉,吟有“獨攬?zhí)焐闲F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佳句。
A線(錫惠古跡游):古華山門—寄暢園—惠山寺—乾隆御碑—百年古銀杏—聽松石床—天下第二泉—惠山泥人一條街—華孝子祠—泰伯殿
B線(錫惠休閑游):古華山門—映山湖—泰伯殿—阿炳墓—杜鵑園—惠山索道—九龍壁—古華山門
C線(錫惠全景游):古華山門—寄暢園—惠山寺—乾隆御碑—百年古銀杏—聽松石床—天下第二泉—惠山泥人一條街—華孝子祠—泰伯殿—映山湖—阿炳墓—杜鵑園—惠山索道—九龍壁—古華山門
自駕游線路:
滬寧高速無錫北出口——鳳翔路——快速內(nèi)環(huán)——盛岸路出口下(直行左轉(zhuǎn))——古華山路右轉(zhuǎn)——通惠西路——秦園停車場——錫惠景區(qū)
滬宜高速——無錫西出口——盛岸西路——盛岸路右轉(zhuǎn)——至通惠西路與惠錢路交叉口(秦園停車場)——錫惠景區(qū)
公交線路:
無錫中央車站可乘坐83路、126路至惠山站下,市區(qū)可乘坐4路、15路、75路、76路、81路、611路至惠山站下,步行50米至景區(qū)入口。
華孝子祠,位于無錫市錫惠 公園內(nèi)的古惠山寺內(nèi)側(cè),匯東晉無錫孝子華寶。 南齊建元三年(481),齊高帝賜華寶故宅“孝 子”額,載《南齊書》。唐時建專祠,內(nèi)塑童髻長須 華寶像。該祠屢有廢興,現(xiàn)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 存基本完整。祠東向,門前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 亭,單間、正方形,木石結(jié)構(gòu),藻飾精美,系華氏宗 族族表忠孝節(jié)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 三年(1748)。祠門牌坊式。廡殿頂、置竹葉瑪瑙地盤 陀石。過架有溯源橋的承澤池,西娩有八角形石砌黿池,池壁南北各裝飾石蠣 首,吐納二泉水,故又名雙龍池。池西為主建筑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 (1485),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風格;三間八架、 歇山頂、楠木結(jié)構(gòu),但方柱及柱基均為石質(zhì),裝飾色樸典雅。其內(nèi)壁嵌明清碑刻35方,大部分為1984年復制。
阿炳墓 華彥鈞又名瞎子阿炳,無錫人,民間音樂家,原為道士,后雙目失明,流浪街頭,賣唱為生,生活坎坷,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傳世。此墓現(xiàn)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順春申澗東下,位于錫、惠兩山之間的是映山湖,古時稱“秦皇塢”。1958年,無錫百姓義務勞動,歷時十月,挖土五萬方,將秦皇塢開成1.4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清澈如鏡的水面使錫、惠兩山的景色融為一體,翠峰、古塔、秀亭倒映湖中,故而得名“映山湖”。
被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的二泉書院建于1516年,從惠山上殘存的海天石屋及聽松坊書院遺址看,當時的范圍很大。據(jù)史載,時有海天亭、超然堂、點易臺等十五景。邵寶在此講學11年,教導學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鄙蹖毑∈藕蟾臑榧漓胨撵籼?,歷史上屢毀屢建,最后一次修復在清朝道光年間,但面目全非。
始建于南北朝,前身為南朝劉宋年間司徒右長使湛挺的"歷山草堂"。劉宋景平元年,草堂改作僧舍,稱"華山精舍"。梁大同三年,華山精舍改為慧山寺。一千多年來,幾經(jīng)興廢,也曾有過多名高僧在這里駐錫或主持,眾多名流到此一游或寄寓一段時間。康熙、乾隆兩帝分別六次南巡,但都七次到惠山寺燒香拜佛。康熙帝南巡時至惠山寺,于漪瀾堂品泉。乾隆帝南巡時休憩于秦園(即寄暢園)和竹缶盧山房,書寫了不少詩詞和匾額,并特為"惠山寺"題額。
宋朝蘇軾早年曾在杭州、湖州等地為官,他在元豐二年的詩中說“余昔為錢塘倅,往來無錫未嘗不至惠山”,可見他對惠山是情有獨鐘的。早在熙寧年間,他就來到無錫,品二泉,登惠山,作有《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曰:“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聲萬壑傳。”
唐相李紳,15歲從無錫梅里到惠山讀書,一讀就是十年。由于家境貧寒,他在寺中找來經(jīng)書,以紙背作文稿,受到個別僧人的欺侮,卻也得到鑒元等僧人的同情和支持,結(jié)下很深的友誼。元和六年(811),李紳中了進士,成為無錫歷史上第一個進士。李紳一生,歷仕五朝皇帝,在唐武宗時為相四年。在惠山寺讀書時,深知農(nóng)民疾苦,寫下“憫農(nóng)”詩:“誰知盤向餐,粒粒皆辛苦?!鼻Ч琶?,代代傳誦,教人以珍惜糧食為根本。
唐朝湖北天門人陸羽,字鴻漸,因避安史之亂,寓居浙江湖州。期間訪名山探山泉,研究茶葉,作有世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他品評天下名泉二十種,列廬山康王谷簾泉為天下第一,惠山石泉天下第二,遂使二泉揚名。他還作有游記《惠山寺記》,是為惠山第一部名人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