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哥維亞的羅馬大渡槽約建于公元53年,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曾是塞哥維亞城的框架。大渡槽的兩層拱門別具特色。這里還有約建于11世紀的城堡和16世紀的哥特式教堂。塞哥維亞坐落在卡斯蒂利亞省中部,馬德里西北方大約100公里的地方。它是個古老雅致的小城鎮(zhèn),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由于它的許多獨特魅力,城鎮(zhèn)里狹隘而蜿蜒的街道上幾乎總是擠滿了游客。塞哥維亞舊城和輸水道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哥維亞(Segovia)是西班牙的中部的一座城市,是卡斯蒂利亞-萊昂自治區(qū)塞哥維亞省的省會,位于首都馬德里西北大約100公里。歷史上該城是工業(yè)和政治中心。塞哥維亞的名稱來自于凱爾特伊比利亞語,有“勝利之城”的涵義。老城區(qū)雄踞在一個狹長的山巖上,有大量名勝古跡,包括主教座堂、古羅馬水道橋、塞哥維亞城堡,和眾多的羅曼式風格的教堂, 如圣埃斯特班教堂、圣馬丁教堂、圣米蘭教堂。周圍的城墻建于8世紀,可能是建在古羅馬城墻的基礎上,21世紀加以修復。塞哥維亞由于擁有許多外形美觀、歷史悠久的建筑群,整個塞哥維亞城成為了難得的歷史古城并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的藝術典范;并且,塞哥維亞城古老的高架水渠是古羅馬人建筑技術與智慧的見證。
1985年,根據(jù)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v),塞哥維亞古城內包括羅馬高架水渠、阿爾卡薩爾城堡、圣瑪利亞教堂等古建筑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9屆會議報告。
塞哥維亞古羅馬輸水道,大概建于公元50年前后,迄今保存完好,令人稱奇。這一建筑以雙層拱洞為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塞哥維亞歷史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里,人們還可以參觀阿爾卡薩爾教堂,它始建于公元11世紀,完成于16世紀,是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
塞哥維亞位于瓜達拉馬山腳下舊卡斯蒂利亞的高原上,坐落在埃里斯馬河和克拉莫爾河交匯處一個陡峭的岬角上。雖然早在史前時期即有人定居在此,但直到公元前146年才有塞哥維亞城的最初記載。歷史上該城是工業(yè)和政治中心。現(xiàn)為塞戈維亞省的首府。
在公元前80年被羅馬人毀壞而后重建的塞哥維亞城是羅馬帝國在西班牙建造的首批城鎮(zhèn)之一。經(jīng)過一段阿拉伯人統(tǒng)治時期后,阿方索六世國王于1088年重新控制了塞哥維亞,塞哥維亞從此進入了政治和經(jīng)濟繁榮時期。13-15世紀期間,卡斯蒂利亞 幾代國王都定都塞哥維亞。伊莎貝拉女王于1474年曾在此登基。
公元16世紀,塞哥維亞經(jīng)歷了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并以由摩爾人引進的服裝紡織業(yè)而聞名于世。
塞哥維亞的羅馬大渡槽約建于公元前50年,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曾是塞哥維亞城的框架。大渡槽的兩層拱門別具特色。這里還有約建于11世紀的城堡和16世紀的哥特式教堂。
塞哥維亞坐落在卡斯蒂利亞省中部,馬德里西北方大約100公里的地方。它是個古老雅致的小城鎮(zhèn),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由于它的許多獨特魅力,城鎮(zhèn)里狹隘而蜿蜒的街道上幾乎總是擠滿了游客。塞哥維亞舊城和輸水道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哥維亞是西班牙舊卡斯蒂利亞地區(qū)的一個重要歷史名城,人口只有5萬。城市的創(chuàng)建源于軍事,它是控制丟勒大峽谷的戰(zhàn)略要地。該城建于公元80年的羅馬時期,故稱"羅馬古城",是西班牙無數(shù)古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公元8世紀,塞哥維亞被凱爾特人統(tǒng)治。3個世紀后,即1079年由阿方索六世收復。阿方索十世在位期間辟為行宮,從此繁榮了幾百年,使天主教盛行。1586-1730年間為造幣廠所在地。16世紀末,塞哥維亞因遭受一場嚴重的瘟疫而走向衰落,19世紀又恢復繁榮。小城古色古香,石頭鋪成的窄街彎曲而幽深,馬約爾廣場、阿索格霍廣場、羅馬渡槽、阿爾卡薩爾城堡、圣埃斯特萬教堂等等,處處皆是文物古跡和古老建筑。
塞哥維亞城坐落在一座山上,邊緣是著名的城堡,城堡內安裝有石膏和泥制的天花板。它的獨特外觀造型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紀,那時菲利浦二世曾命令用石板為城堡修筑屋頂。城堡內部有很多令人賞心悅目的古代兵器。賽哥維亞的教堂大都屬于羅馬風格。除了這些教堂之外,城堡和輸水道是這里最具象征性的建筑。
在城墻里,塞哥維亞還有許多其他的幾乎保存完好的建筑。例如,阿爾卡沙爾城堡屹立在埃里斯馬河和克拉莫爾河交匯處的一個岬角上。自從11世紀以來,這個要塞被阿方索十世擴大,后來歷代西班牙國王都大力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