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09屆普利策獎獲獎者名單在哥倫比亞大學揭曉,本屆獎項共頒發(fā)15個新聞類獎項以及涵蓋圖書、音樂與戲劇作品在內(nèi)的8個藝術類獎項,獲獎者的議題包括特朗普選舉槍擊事件、墮胎、芬太尼危機、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等。
其中,《華盛頓郵報》因報道了2024年7月13日在賓夕法尼亞巴特勒的選舉集會上針對當時的總統(tǒng)候選人特朗普的暗殺獲得了突發(fā)新聞報道獎。突發(fā)新聞攝影獎頒發(fā)給了《紐約時報》攝影師道格·米爾斯,他的照片捕捉到了特朗普遭遇刺殺未遂、千鈞一發(fā)的現(xiàn)場。
此外,路透社的“芬太尼快車”系列報道獲頒調(diào)查報道獎,他們揭露了美國和國外監(jiān)管松懈,使芬太尼在美國價格低廉且容易獲得的問題。非盈利調(diào)查新聞機構ProPublica的四位女記者因揭示了在實行嚴格墮胎法律的州,懷孕女性面臨的致命后果而獲得了普利策公共服務獎,這也是她們連續(xù)第二年摘得該獎項。
資料顯示,普利策獎是根據(jù)美國報業(yè)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愿于1917年設立的獎項,是新聞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被譽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它的評選結果一般在春季(如四月及五月初)宣布,每年頒發(fā)一次。
1.公共服務獎:ProPublica 的 Kavitha Surana、Lizzie Presser、Cassandra Jaramillo 和 Stacy Kranitz,她們的報道揭示在美國墮胎禁令最嚴厲的一些州,因“母體生命例外”條款語焉不詳,醫(yī)生因擔心違法而延誤提供急需的醫(yī)療救治,從而導致多位孕婦死亡的痛心真相。
2.突發(fā)新聞報道獎:《華盛頓郵報》,其對2024年7月13日時任總統(tǒng)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遇刺未遂事件進行了迅速而深刻的報道。報道融合傳統(tǒng)的警務新聞與音視頻取證手段,既具時效性又富有洞察力,展現(xiàn)出詳盡的敘事能力與銳利的分析風格。
3.調(diào)查性報道獎:路透社的工作人員,他們的報道勇敢揭露了美國本土及國際原料供應地在監(jiān)管上的嚴重缺失,正是這種制度漏洞,使全球最致命的毒品之一“芬太尼”得以低成本生產(chǎn),并在美國境內(nèi)廣泛流通。
4.解釋性報道獎:《紐約時報》的 Azam Ahmed 和 Christina Goldbaum 以及撰稿人 Matthieu Aikins,他們的報道權威剖析了美國是如何在阿富汗播下失敗的種子的,揭露了美方長期扶持殺戮平民的民兵組織,反而迫使民眾倒戈塔利班政權,從而加速局勢失控。
5.地方報道獎:《巴爾的摩旗幟報》和《紐約時報》的 Alissa Zhu、Nick Thieme 和 Jessica Gallagher,他們的調(diào)查性系列報道全面呈現(xiàn)巴爾的摩“芬太尼”危機的驚人規(guī)模,揭露其對年年長非裔男性群體的打擊,還構建出一套精細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模型(旗幟報將該模型與其他新聞機構共享)。
6.全國性報道獎:《華爾街日報》的工作人員,他們深度記錄了全球首富埃隆·馬斯克在政治立場與個人行為上的轉變,內(nèi)容涵蓋他轉向保守主義政治立場、使用合法與非法藥物的情況,以及與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的私下交流。
7.國際報道獎:《紐約時報》的Declan Walsh和工作人員,他們的報道揭示了蘇丹沖突,深入報道了外國勢力的干預、助長戰(zhàn)火的黃金貿(mào)易,并通過令人震驚的取證分析揭露了蘇丹部隊在暴行與饑荒中的罪責。
8.特稿寫作獎:《時尚先生》的撰稿人 Mark Warren,他的報道敏感而細膩地刻畫了一位浸信會牧師兼小鎮(zhèn)市長的生平,在其秘密的數(shù)字生活被右翼新聞網(wǎng)站曝光后,這位牧師最終選擇了自殺。
9.評論獎:《紐約客》的撰稿人Mosab Abu Toha,他的評論文章關涉加沙地區(qū)戰(zhàn)爭帶來的身心創(chuàng)傷,以親歷視角撰寫出深度融合回憶錄式的紀實報道,真實呈現(xiàn)巴勒斯坦人在與以色列長達一年半以上沖突中的生存與苦難體驗。
10.批評獎:彭博城市實驗室的Alexandra Lange,他的批評作品文筆優(yōu)雅且突破傳統(tǒng)文類,通過訪談、觀察與分析,深入探討家庭公共空間的設計,剖析那些使兒童與社區(qū)共同成長的建筑構成因素。
11.社論寫作獎:《休斯敦紀事報》的Raj Mankad、Sharon Steinmann、Lisa Falkenberg和Leah Binkovitz,他們的報道是一組關于危險鐵路道口的有力社論,始終聚焦受威脅的民眾與社區(qū),持續(xù)呼吁采取緊急行動,體現(xiàn)出媒體在公共安全議題上的責任擔當。
12.圖文報道與評論獎:《華盛頓郵報》的Ann Telnaes,她的報道以敏銳的筆觸、巧妙的構思和卓越的創(chuàng)意,對權力人物與機構展開犀利評論。她的作品直指權勢核心,毫不妥協(xié),最終促使她在供職17年后離開原媒體機構。
13.突發(fā)新聞攝影獎:《紐約時報》的Doug Mills,他拍攝的影像記錄了時任總統(tǒng)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遭遇刺殺未遂的現(xiàn)場,其中一幅極具震撼力的畫面捕捉到了子彈在其耳邊呼嘯而過的瞬間。
14.專題攝影獎:《紐約客》的Moises Saman,他的獲獎作品是一組關于敘利亞賽達納亞監(jiān)獄(Sednaya)的黑白影像,這組令人揪心的作品深刻呈現(xiàn)了阿薩德政權酷刑制度所留下的創(chuàng)傷遺產(chǎn),讓觀看者直面囚犯所經(jīng)歷的赤裸暴行,并思考這些暴行在整個社會中留下的持久傷痕。
15.音頻報道獎:《紐約客》,其播客節(jié)目《黑暗之中(In the Dark)》第三季,通過扣人心弦的敘事與不屈不撓的調(diào)查,在美國軍方阻撓重重的情況下,歷時四年深度揭露伊拉克戰(zhàn)爭中最轟動案件之一:哈迪塞鎮(zhèn)(Haditha)25名手無寸鐵的伊拉克平民被美軍殺害事件。
1.小說獎:Percival Everett,作品《James》,對《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重新想象。
2.戲劇獎:Branden Jacobs - Jenkins,作品《Purpose》。
3.歷史獎:Kathleen Duval 和 Edda Fields - Black,分別因關于美國原住民和內(nèi)戰(zhàn)時期黑人歷史的作品獲獎。
4.傳記獎:Jason Roberts,作品《Every Living Thing》。
5.回憶錄獎:Tessa Hulls,作品《Feeding Ghosts》。
6.詩歌獎:Marie Howe,作品《New and Selected Poems》。
7.一般非虛構作品獎:Benjamin Nathans,作品《To the Success of Our Hopeless Cause》。
8.音樂獎:菲律賓裔美籍作曲家、打擊樂演奏家 Susie Ibarra,憑借室內(nèi)樂作品《天空島》(Sky Islands)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