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分界線在哪里
我國是通過秦嶺—淮河一線來劃分南北方,即該線以南為南方地區(qū),該線以北為北方地區(qū)。不過,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地區(qū),那就是在線上的地區(qū),難以準(zhǔn)確劃分其南北性質(zhì)。
其中,北方地區(qū)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西省、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陜西、河南。
南方地區(qū)包括江蘇大部分地區(qū)、安徽大部分地區(qū)、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大部、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陜西南部、廣西、廣東、香港、澳門、海南、臺灣、甘肅最南端、河南最南端。
南北分界點,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經(jīng)四川省、甘肅省、陜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等蜿蜒而下,止于東海海濱,總長度約1666.28公里。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由著名地理學(xué)家張相文提出。
二、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有哪些
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上的城市主要包括:
1、河南南陽:因在“中原之南,漢水之陽”而得名,大部分地區(qū)屬長江流域,地理和流域上屬于南方,但氣候上亦南亦北。
2、河南信陽:地處淮河以南,是典型的南方城市,但歷史上一直隸屬于河南省這一北方省份,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匯交融。
3、安徽蚌埠:城市分布在淮河兩岸,承東啟西,連通南北,從地理位置上被稱為一座“不南不北”的城市。
4、江蘇淮安: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既有北方的雄渾豪放,又有南方的婉約柔情,被譽(yù)為“小南京”。
5、陜西漢中:處在中國南北分界線以南,地理上毗鄰四川、重慶,自然條件、物產(chǎn)、方言和生活習(xí)俗也最接近川渝,有著明顯的南方特征。
6、陜西安康:北面是秦嶺,南面是巴山,行政上屬于北方,地理上又屬于南方,受秦楚文化漫長的浸潤,風(fēng)物、人文兼具南北地域特征。
7、陜西商洛:距離秦嶺南北分界線只有5公里,地形屬于秦嶺南坡,是橫跨在南北分界線上的城市,市區(qū)屬于南方,而其下轄的洛南縣屬北方。
8、甘肅隴南:地處秦巴山區(qū),秦嶺自東向西延綿而來,正好穿過了隴南市,隴南也是甘肅省唯一屬于長江水系并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地區(qū),其自然環(huán)境、氣候、人文等均表現(xiàn)出南方特征,被譽(yù)為“隴上江南”。
這些城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兼具南北方的特征,使得當(dāng)?shù)鼐用裨谏矸輾w屬上往往難以界定自己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三、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地理意義
1、南北方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這條線以北屬于北方,以南則是南方。南北方的氣候、文化、飲食習(xí)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2、氣候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在氣候上也有重要的意義:
(1)半濕潤區(qū)與濕潤區(qū)分界線:這條線以北是半濕潤區(qū),以南是濕潤區(qū)。
(2)亞熱帶與暖溫帶分界線:這條線以北是暖溫帶,以南是亞熱帶。不同溫度帶的基礎(chǔ)活動溫度不同,作物熟制也不同。
(3)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與溫帶季風(fēng)氣候分界線:這條線以北是溫帶季風(fēng)氣候,以南是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
(4)一月0℃等溫線:這條線以北冬季河流可能會結(jié)冰,以南則不會。
(5)年平均降水800mm等降水量線:這條線以北降水量較少,以南則較多。
3、河流水文特征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也是河流水文特征的分界線:
(1)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jié)冰期。
(2)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jié)冰期。
4、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
土壤類型在秦嶺-淮河一線也有明顯的差異:
(1)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黃壤)。
(2)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5、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
自然植被在秦嶺-淮河一線也有不同的類型:
(1)以北:溫帶落葉闊葉林。
(2)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6、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的分界線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秦嶺-淮河一線也有顯著的區(qū)別:
(1)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nóng)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
(2)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nóng)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秦嶺-淮河一線不僅是南北方的分界線,還在氣候、土壤、植被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了解這條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地理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