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陽虛有哪些癥狀
主要癥狀:
1、胃脘冷痛:因胃陽虛不能蒸化水谷和津液,故胃中寒冷,表現為胃脘部脹滿隱痛不適,并伴有得熱疼痛稍緩解,遇冷或者進食寒涼食物后疼痛加重,得溫則舒的情況。
2、喜溫喜按:因胃陽虛不能推動胃腑正常運化,故而影響到脾胃功能,會出現消化不良的表現,如腹脹納呆、噯腐吞酸、食少口臭、大便秘結等。此時需要將腹部蓋上被子保暖,以減輕胃陽虛所引起的癥狀。
3、其他癥狀:部分胃陽虛者還會出現肢體發(fā)冷、怕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表現。
伴隨癥狀:
1、畏寒肢冷:指自覺怕冷且四肢不溫,可見于胃陽虛者,主要是因為胃陽虛者體內陽氣溫煦能力減弱所致。
2、大便溏瀉:指大便稀薄次數增多,甚至夾有較多水分,與脾陽虛、胃陽虛密切相關。若發(fā)生胃陽虛,則會導致脾氣虛弱,進而使運化失職而導致大便溏瀉的發(fā)生。
3、其他伴隨癥狀:除上述常見癥狀以外,部分胃陽虛者還可伴有消瘦、水腫、浮腫、小便短赤、心煩焦慮、胸悶氣促、頭暈目眩、自汗盜汗、五心煩熱等多種臨床表現。
胃陽虛怎么調理最有效
1、飲食調理
胃陽虛患者可以吃一些溫熱性質的食物,比如羊肉、桂圓、紅棗等,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對于改善胃陽虛有一定的幫助。
2、生活調理
胃陽虛患者平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以免加重病情。同時,患者也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影響身體的恢復。
3、物理治療
胃陽虛患者也可以通過艾灸的方式來輔助治療,可以艾灸足三里穴、中脘穴、內關穴等穴位,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對于緩解胃陽虛引起的不適癥狀有一定的幫助。
4、藥物調理
胃陽虛患者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香砂養(yǎng)胃丸、附子理中丸等藥物來治療,這些藥物具有溫中和胃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胃陽虛引起的胃痛、嘔吐、腹瀉等癥狀。
5、運動調理
胃陽虛的患者平時也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打太極拳、游泳等,可以促進身體氣血運行,也可以疏通經絡,促進體內寒氣的排出,對病情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胃陽虛吃什么食物
1、大棗
大棗性溫,可歸脾、胃經。胃陽虛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胃脹、胃痛等現象,吃些大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癥。
2、桂圓
桂圓性溫,歸心、脾經。胃陽虛主要是指胃失溫,吃些桂圓可以達到一定的滋補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
3、花生
花生性平,入藥后歸脾、胃經。胃陽虛人群吃些花生,可輔助改善食欲不振、身體逐漸消瘦等現象,建議遵醫(yī)囑食用。
胃陽虛和胃陰虛有什么區(qū)別
胃陰虛,是指胃部的陰液不足所出現的證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后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導致胃陰耗傷。主要表現在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或干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此證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后期陰液未復,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氣郁化火使胃陰耗傷而致。治療上養(yǎng)陰益胃。
胃陽虛,是指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本證多因飲食失調,嗜食生冷,或過用苦寒、瀉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陽氣自衰,或久病失養(yǎng),其他臟腑病變的影響,傷及胃陽所致。胃脘冷痛,綿綿不已,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食后緩解,泛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治療上溫胃散寒。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如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明確診斷,遵醫(yī)囑治療,請勿輕信網上建議。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