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飲食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各種酸食
其一,將玉米或高粱米浸泡發(fā)酵磨成水面,用籮去皮等粗物,使汁液沉淀,俗稱湯子面。做時將鐵皮湯筒套入拇指,用力攥面,面從筒中擠出成條狀甩在鍋里煮熟即可食用,俗稱湯子。本溪、新賓等地吃法均類似,但岫巖等地滿族在食用時,一般要加菜鹵作料,俗稱馇子。
其二,每到秋末冬初,各戶必淹漬酸菜(新賓、本溪、鳳城、岫巖等地均如此,方法相同)。就本溪而言,不但農(nóng)村習慣攥湯子、漬酸菜,就是遷居城鎮(zhèn)居住的皆如此。此外,還有幾種酸食取自于山上,如酸漿、山里紅、山葡萄、山梨等。《絕域紀略》記載寧古塔“有酸梨、大如栗,貯之木罌之中,令之爛,斯啜焉。”布縮結,滿語指酸菜。這是滿族的主要素菜。滿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qū),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脫清蔬菜過日子。酸菜是秋天將新鮮的青菜在缸中發(fā)酵而成,味酸。燉,炒,生拌涼菜,做湯,做餡都行。豬肉燉酸菜是北方滿族常吃的菜肴。農(nóng)村逢年節(jié)人們愛吃白肉血腸酸菜。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圓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著馬勺里的酸菜,寒冬臘月,全家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火鍋
滿族的傳統(tǒng)飲食。通常以豬、羊肉為原料,東北農(nóng)村滿族喜歡用酸萊、蘑菇、粉絲、蝦仁先放火鍋內(nèi),再將切成薄片的豬肉、羊肉鋪在酸菜上。放進火鍋內(nèi)煮開后,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豬肉外,狍子、鹿、野雞、黃羊、飛龍的肉都可以做火鍋子?;疱伂F(xiàn)已成為內(nèi)地廣大群眾的冬季佳肴。
窯藏蔬菜
每到秋末冬初,農(nóng)村家家戶戶房前或房后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據(jù)穴口大小,上面橫放若干根園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蓋上土,此即為菜窯。
窯內(nèi)藏白菜、土豆、蘿卜、大蔥等鮮菜,可保存到來年四月。菜窯上有一口,僅容一人出入,取菜時登梯上下。其式樣似滿族先人冬居的地穴。從窯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貨野果,冬獵野物等現(xiàn)今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同滿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著自然而和諧的聯(lián)系。
滿族飲食禁忌
滿族不吃狗肉。滿族人就是當年滅了明朝建立清朝的民族,勇敢英勇的滿族人不吃狗肉,滿洲族,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民族過去是以漁獵為主要經(jīng)濟生產(chǎn),狗作為獵犬是每家必不可少的生產(chǎn)資料,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宰殺,否則影響狩獵與山林采集養(yǎng)殖等生產(chǎn)活動,過去在滿族中如見誰家殺狗會被認為是敗家子行為,久而久之習慣不吃狗肉。
滿族的特色小吃
1、慈禧小窩頭
小窩頭是由小米面、敉子面、玉米面、栗子面混合而成,做成圓錐形,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小巧玲瓏,蒸熟后呈金黃色。傳說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一般老百姓吃的,主要用玉面(有些摻進一些黃豆面)制作而成,個子也大。
2、豆面卷子
滿族有一傳統(tǒng)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稱豆面餑餑。祭神時多以此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將黃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勻,搟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長的卷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
3、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蘇耗子,又稱“粘耗子”,“蘇葉餑餑”,也有叫“蘇葉干糧”的。蘇耗子是滿族的風味面食。其作法:將粘高粱米或糯米以水浸泡后磨成粘米面,將小豆煮熟搗成泥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面搟成的圓餅中,外用蘇子葉裹之,上籠屜蒸熟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