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藝術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篆刻藝術的發(fā)展從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中國篆刻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制作印章的藝術。從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歷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發(fā)展而來的,古代印章以獨特的風貌和高度的藝術性,為篆刻藝術奠定了優(yōu)良的基礎。所以篆刻藝術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
一.篆刻的發(fā)展歷史:
1.古璽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璽,古璽大多是屬于戰(zhàn)國時期,其中也有春秋時期的遺物。古璽分官、私兩類,當時不尊卑都稱為璽。秦以前寫作“□”或“□”。璽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稱陽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稱陰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制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一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致,可當時璽的制作已趨成熟。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fā)現(xiàn)過3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有人據此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一步探討。
2.秦代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叭铡弊指?,這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已開后世閑文印的先河。
3.漢代
漢代是璽印發(fā)展空前燦爛輝煌的時期。漢代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余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F(xiàn)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于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尤以私印種類最為繁多。漢印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系,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的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西漢末年新莽時期的印章制作最為精美。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為東漢末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已,官員將領經常調動或陣亡,造成封拜頻繁,往往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預先準備好的印坯上臨時急就刻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飾。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給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響和啟發(fā)。
4.元代
隋唐宋元時代,書法繪畫都有了長足的進展,一些人出于鑒藏書畫的目的和書畫家在作品上鈐蓋印章漸成風氣,從而收藏印、齋館印和閑文印盛行,這是實用的璽印向篆刻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書法和繪畫作品上加蓋鮮紅奪目的印章,使書畫作品能收烘托之妙,印章與書畫有機的融為一體,印章成為人們同時欣賞的對象,稱金石。元時代印章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出現(xiàn)了以此為能事的文人和書畫家。此外,如宋徽宗趙佶□撰的《宣和印》、楊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俅的《嘯堂集古錄》對古代璽印都有輯錄,元代吾丘衍寫成中國最早印學理論著作《學古篇》。書畫家趙孟頫以擅長刻圓朱文而著稱。宋、元的很多私印,也很有藝術性,有的是出自文人之手。宋代朱記印和元代花押印,也富有特色,已用隸書、楷書入印,是后世篆刻家重視的印章資料和取法的范體。
古代璽印的材料質地,多為金屬和玉石等。這些印材雖有耗損極慢和垂諸久遠的優(yōu)點,但是由于硬度高,堅澀難刻,古代璽印制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據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來刻印。早在古代的璽印中,曾發(fā)現(xiàn)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ㄈ槭子阽澘蹋酝趺岵捎弥?,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燈光石(即凍石)刻印的記載。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為篆刻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5.封泥
古代使用璽印時還出現(xiàn)一種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發(fā)現(xiàn)時,曾被誤認為印范,其實是璽印使用時留下的。在紙張未發(fā)明以前古人多在簡牘上記寫公文、帳目、書信等內容,在簡牘的遞寄往來過程中,為了嚴守機密和防□杜偽,故在簡牘的繩結處加上軟泥,然后鈐蓋璽印,這就是所謂緘。古時一些物品的封緘也是使用這種方法。由于璽印在泥上的擠壓,封泥形成了寬邊和套邊,白文璽印在泥上鈐蓋后還會出現(xiàn)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藝術特色。
6.明代
明代中葉,印章已發(fā)展為獨特的篆刻藝術。它從實用品、書畫藝術的附屬品,而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藝術。篆刻一詞原為比喻書寫和精心為文的意思,“篆謂篆書,刻謂雕刻文章也”,漢揚雄《法言》一書中也說“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也是指作辭賦時苦心孤詣地雕章琢句,后來卻成為鐫刻印章這一藝術的名稱。
篆刻藝術在明清兩代好手如林、派別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貫、姓氏、師承關系及其活動區(qū)域來命名的。在明代中葉到晚清的近500年中出現(xiàn)了各種風格的流派,從而把中國古代篆刻藝術推向了又一繁榮時期。
明代的文彭是書畫家文徵明的長子,詩書畫均傳家法,尤以篆刻擅名當代,后來的篆刻家奉他為篆刻之祖。文彭對恢復漢印的傳統(tǒng)作出了努力,他的圓珠文印,參以小篆結體,秀麗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也頗具匠心。他的以“六書為準則”的主張,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則。由于文彭的倡導,篆刻藝術“一時靡漫,暢開風氣”。文彭一派被稱為吳門派。在吳門派中的篆刻家有歸昌世、李流芳、陳萬言、顧苓、顧昕等人。與文彭齊名的何震,早年師法文彭,后來轉而取法秦、漢璽印,在篆刻上創(chuàng)造了多種的藝術形式,被譽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對后世影響很大。何震一派被稱為徽派。屬于這一派的篆刻家有梁衷、吳忠、程樸、金光先、胡正言等人。明代蘇宣、甘□、朱簡、汪關等人也都能各樹一幟,自創(chuàng)新派。
7.清代
清代篆刻
清代金石學盛行,以及歷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學者致力于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擴大了篆刻家的視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為前所未有。清代初期以程邃最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變文(彭)、何(震)舊習”,富有創(chuàng)造性。他的白文印師法漢印,厚重凝練;朱文印喜用大篆,離奇錯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礎。
清代中葉篆刻藝術進入了興盛時期,高鳳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個性。其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當屬丁敬和鄧石如。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簡,又以漢印為宗,但他不以膺古為目的,而是從多方面汲取營養(yǎng),來孕育變化,借古開今,成為浙派的開創(chuàng)者。這一流派又經后繼者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8人的繼承和發(fā)揚,成為清代影響最大的篆刻流派。這 8位篆刻家也稱為西泠八家。其中的錢松能突破浙派藩籬,章法時出新意,刀法切中帶削,富有立體感,成就最大。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藝術發(fā)展史上,鄧石如是一個開拓者,兼善真、草、隸、篆四體書。他的篆刻,早期師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響,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參以石鼓文、漢碑篆額等筆意,為印外求印開拓了新的途徑。因鄧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稱為皖派,又稱鄧派。
清代末葉的許多篆刻家都受其影響,如吳熙載、徐三庚、黃士陵等。其中最能傳鄧派衣缽的是吳熙載,他的篆刻,刀法使轉生動自如,充分表現(xiàn)出筆意,有運刀如筆的熟練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后來許多學鄧石如的人,都先從吳熙載的篆刻入手。晚清的篆刻大都籠罩在浙、皖兩派之內,毫無新意。另外像翁大年、王石經、胥倫等人的篆刻,雖然功力很深,但一味追蹤秦、漢,終嫌缺少創(chuàng)造性。只是趙之謙、胡□、吳昌碩、黃士陵這幾位才華橫溢的篆刻家,以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使清末的印壇又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局面。
8.現(xiàn)代
現(xiàn)代的篆刻家在繼續(xù)開創(chuàng)篆刻流派藝術的發(fā)展道路,借鑒民族的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突破秦、漢璽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規(guī)范,勇于革新,不斷探索,揭開了現(xiàn)代篆刻藝術新的一頁?,F(xiàn)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喬曾劬、錢瘦鐵、趙叔孺、陳半丁、壽石工、來楚生、傅抱石等,而以齊白石影響最大。他的篆刻初學丁敬和黃易,進而又追摹趙之謙和漢鑿印。他還把《祀三公山碑》、《天發(fā)神讖碑》等漢、魏碑刻書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簡練的單刀法和漢代《急就章》的神韻,創(chuàng)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齊派風格。
二.篆刻刀法:
基本刀法
1、沖刀法
沖刀法的執(zhí)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種方法,其特點是刀刃在印石上以沖交運行的體例雕刻線條。在運刀過程中,要細致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體現(xiàn)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與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狀。角度太小,刀身會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觸印框;角度太大,刀刃與印面垂直,也難以著石,運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運行時,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運刀要保持運力平穩(wěn),不要太淺,太淺者刀跡浮滑,纖弱無力;太深會使刀角陷入石中,難以再運行。若不細致隱入石中,應提起重新調整角度,再行運刀。沖刀的速度也不宜過快、過猛,否則會導致線條破碎,而且難以收刀。運行時要用無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側,以控制刻刀的適度沖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適可而止。做到胸中有數(shù),及時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鋒芒畢露。同時,還要防止因用力過猛而使刻刀沖出限度,破壞其它線條,甚至刻傷左手。用力要妥當,保持及時能放能收,行則有力,停則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體例鍥刻線條的技法。其執(zhí)刀法亦同沖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將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與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傾,刻入石面。如此反復進行,以點組成線,漸漸完成印文筆畫。其行刀方法,要求在細致點的基礎上,將刀柄向左傾斜,使刀刃漸漸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貼近印石。如許,就可由點切刻連接成線條。切刀行刀時要防止切刻的點畫排列不要連接得太劃一,如算盤子狀,要天然錯落,以達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氣,又能避免鋸齒形的弊病。丁敬及浙派篆刻藝術作品,重要用切刀法。
輔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稱為輔助刀法。用這些刀法都是在沖、切刀法的基礎上,以沖、切為主,偶爾輔以其它刀法。在輔助刀法中,有的是沖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沖切刀法的增補和發(fā)展。名目繁多,據前人總結,有效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說?,F(xiàn)將見于歷代論著及經前人實踐過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輔助刀法的一種,亦稱“伏刀”。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著不輕滑浮飄而行刀;鋒藏不表現(xiàn)而收刀。清·許容《說篆》云:“埋刀法,筆鋒藏而不露,刀法著而不浮?!?/p>
2、澀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澀刀"。此法運刀時,刻刀沖破印面阻力,緩緩掙扎前進。
3、輕刀法
運刀輕舉,凌厲而不凝重,但非淺率輕滑。吳讓之悟得此法妙奧,從而獲得逸韻自若、靈巧明快的淺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沖刀法不易戰(zhàn)勝印面阻力的情況下,將刻刀向兩邊搖蕩,用力緩緩奮力刺進。刻出的筆畫線條,兩邊都帶有芒刺,以出乎天然之上。
5、飛刀法
輔助刀法之一種,是下刀用力迅疾,運以快速武斷的沖刻的方法。刻出的線條愉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稱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刀刃斜臥于印面,然后運刀,指腕齊力,向下一壓,按刀入石,刻出明潔劃一的線條。
7、遲刀法
刻印時,刀刃入石較深,不能速進,謂之“遲刀”。
8、復刀法
即重復用刀之法。一刀一成,再復一刀,直到適合為止。
9、反刀法
刻印時,一刀去一刀來,謂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狀,這謂“挫刀”。此法運刀時,刻刀沖破印面阻力,緩緩掙扎前進。
11、鏟刀法
用以鏟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殘石屑,即所謂“平”。
12、單刀法
刻印時,每一筆畫均用一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刀之分。
13、雙刀法
刻印時,印文的每一筆畫均用兩刀刻成,謂之單刀。其中又有正刀和側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鋒入石雕刻,形同書法之中鋒行筆。
15、側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雕刻,形同書法之側鋒行筆。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鋒入石而起刀。
17、側入法
入刀法之一種,指刻印時,刀桿稍作傾斜狀,以刀鋒之一角側入印石而起刀。
18、雙入法
即起刀時以刀刃之雙角同時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單入法
亦為起刀法之一種,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補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飾印面。明·趙宦光《篆學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邊瘦,或長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飾勻稱,謂之補刀。”其法用途類同復刀,但有區(qū)別。
三.傳承意義:
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于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fā)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