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是任東來、陳偉、白雪峰等創(chuàng)作的憲政史著作,首次出版于2004年1月。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是對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不同時期所做出的重大判例的薈萃。該書描述了法治在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揭示了貫穿始終而又與時俱進的法信仰觀念及精神,使讀者對美國憲政的發(fā)展演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由、平等、種族、宗教、選舉、商界……美國憲政歷程的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通過對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過去兩百年間25個重大案件的審判的重現(xiàn),向讀者展示了一部形象的美國憲政史。該書除去前言附錄和后記,分為28章。前3章簡述美國革命與聯(lián)邦憲法的產(chǎn)生、美國最高法院是美國憲政的捍衛(wèi)者、及美國憲法的英國普通法淵源。第4至28章按照時間順序分別詳細編寫了美國二百余年憲政歷程中的25個大案,從1803年的馬伯里案一直到2001年的美國訴微軟案。透過這些案例,讀者既可以對美國的歷史發(fā)展和政治演變有個概要的了解,也可以對憲政的本質和法治的真諦有一個形象生動的認識。
任東來,(1961年—2013年5月2日),教授,江蘇宜興人,生于吉林長春。1982年、1985年和1988年先后從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和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獲得歷史學學士、國際關系法學碩士和世界史博士學位,師從丁則民和楊生茂教授,是國內(nèi)第一位美國歷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988年7月開始執(zhí)教于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1990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著有《爭吵不休的伙伴——美援與中美抗日同盟》《政治世界探微》《小視角下的大歷史》等;合著有《在憲政舞臺上: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軌跡》《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等。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其最大特點是,它并不是就法律談法律,而是以25個生動的案例為主線,由多位學者從社會生活的不同角度描述了法治在美國社會各個方面從生根到開花的歷程,揭示出美國法治精神與美國發(fā)展之間的一種非同尋常的關系。法治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之一,要建立一個真正的法治社會也絕非一日之功。美國作為西方法治建設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其建立法治社會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沒有波折的過程。正是由于各種政治和經(jīng)濟勢力的反復較量,各方都尋找到一個大體滿意的平衡點后,美國的法治原則才得以真正地深入人心。任東來等所著的這本書,正是從這一憲政演化的歷史過程角度,以深入淺出的筆法,給人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法治社會的原則與經(jīng)驗。
如果承認憲政大體上包括政府制度和公民權利兩端,那么透過這些大案可以發(fā)現(xiàn),美國最高法院的確在美國憲政法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正是一代代大法官對美國憲法的闡釋,才鑄就了今天差不多被全世界學習的美國憲政。在該書中,作者并沒有因此就去神話大法官的智慧,這不僅體現(xiàn)在對案件的敘述中,經(jīng)常插科打諢地穿插一些著名大法官在性格上的缺陷以增加可讀性,以及坦承最高法院很難做到政治中立——這樣的態(tài)度很了不起。而且,在案件的選擇中,他并沒有回避200余年來美國最高法院所犯的最大錯誤:1857年的斯科特訴桑佛特案。可能是對一些單純的法律人呼吁“司法審查有利于人權”的反諷,美國最高法院在斯科特訴桑佛特案中極其認真地宣判:奴隸不是人、奴隸是財產(chǎn)。并且受理此案的坦尼大法官確實是在遵循美國憲法的原旨。作者最終敲定斯科特訴桑佛特案,一方面是因為該案的確在美國最高法院史上意義非凡,僅就“違憲審查”來說,幾乎所有人都會立馬想到馬伯里案,其實在歷史上,美國最高法院第二次判決國會立法違憲不是別的案件,正是斯科特訴桑佛特案。另一方面,面對最高法院的錯誤,與其遮掩,不如坦承。對比一個由近乎神話般人物組成的最高法院,由那些一樣分享著普通人情感、一樣會犯重大錯誤的大法官們通過一個個案件逐漸確立的美國憲政,將是一個更加真實、也更加可信的憲政。
就這25個案件來說,讀者會發(fā)現(xiàn),時間越往后,涉及到公民經(jīng)濟與社會文化權利的案件比重就越大。而且,就作者的選擇來說,厄爾·沃倫進入最高法院以來共有14個案件入選,除去美國訴尼克松案和布什訴戈爾案,其余12個案件全部屬于公民權利案件。相對于19世紀美國最高法院在聯(lián)邦權與州權之間的小心翼翼,此時的最高法院仿佛化身為人權斗士,通過判決引領社會進步。最高法院本身也從“最小危險部門”轉化為“風暴眼”,在這轉化的過程中,“反多數(shù)主義難題”日益凸顯,即非民選的美國最高法院為什么有權宣布民選的立法機關按照正常程序頒布的制定法與憲法相矛盾而無效。自1960年代比克爾概括出這一違憲審查難題以來,已有諸多法學家嘗試解答,但不論這些答案如何,“反多數(shù)主義難題”已與200多年前漢密爾頓對違憲審查的解釋相差甚遠。在漢密爾頓看來,議員與選民的意志是相互分離的,最高法院之所以要有解釋憲法的權力,就在于防止議員背離人民的意志。因此,法院乃是議會與選民的調(diào)解機構,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在最終意義上是為了維護人民主權。但是在“反多數(shù)主義難題”的視角下,這一背離是不存在的,它更像是一部代表了人民意志的立法侵犯了某個具體公民自認為應當擁有的權利,最高法院依據(jù)憲法來定奪該公民的權利是否應當?shù)玫奖U稀?/p>
“相信本書的出版不但能使歷史學者了解美國歷史的憲政之維,也能使法律學者明白任何一個重大案例都是歷史的沉淀?!保ㄖ袊鐣茖W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王緝思評)
“我覺得本書最大價值在于,它通過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在過去兩百余年25個重大案件的審判的再現(xiàn),向讀者展示了一部形象的美國憲法史。這幅歷史圖畫在細節(jié)刻畫上栩栩如生,而評論則從大處著眼,要言不煩,對于相關制度演進過程及其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意蘊給予了深刻的揭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wèi)方評)
“《美國憲政歷程》用真實案例,漸次說清楚了美國憲政精神、憲政制度、政體及運作方式、聯(lián)邦最高法院地位、所有這些講究的由來和發(fā)展的依據(jù)等等。對美國憲政的過程做了一個梳理,對中國的現(xiàn)代化來說很有作用?,F(xiàn)代化最重要的一點是制度的現(xiàn)代化,本書提供了豐富的財產(chǎn)?!保ㄖ猩酱髮W哲學系教授袁偉時評)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首次出版于2004年1月,后有不同批次再版。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版次 裝幀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2004年1月 中國法制出版社 7-80182-138-6 1版 平裝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2005年6月 中國法制出版社 7-80182-138-6 2版 平裝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2013年1月 中國法制出版社 978-7-80182-138-6 3版 平裝
《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2015年6月 中國法制出版社 978-7-5093-6431-4 / 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