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寓言是周國平寫的。主旨在說明,擁有巨大的財富或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開始的時候,白兔之所以會是“賞月的行家”,覺得“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就因為在她和月亮之間不存在一種功利關(guān)系。這個時候,她的心態(tài)是輕松自由的。可是,在諸神之王宣布月亮歸屬于她以后,她與月亮之間的關(guān)系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一種功利關(guān)系。在這種關(guān)系支配下,她的心態(tài)也由無憂無慮變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里,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她的私有財產(chǎn),她的全部心思集中在不讓她的財產(chǎn)遭到侵犯和損害,如何還能欣賞月亮的美呢?
白兔與月亮
在眾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她愛大自然的美,尤愛皎潔的月色。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她不愧是賞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
于是,諸神之王召見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個慷慨的決定:
“萬物均有所歸屬。從今以后,月亮歸屬于你,因為你的賞月之才舉世無雙?!?/p>
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可是,說也奇怪,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著一個念頭:“這是我的月亮!”她牢牢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烏云蔽月,她便緊張不安,唯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搶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陰晴圓缺不再各具風韻,反倒險象迭生,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
和人類不同的是,我們的主人公畢竟慧心未泯,她終于去拜見諸神之王,請求他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
對于美的本質(zhì),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不過,有一個占上風的認識,便是認為美的欣賞和利益的計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美感是無利害關(guān)系的快感。還有人用游戲說和距離說來解釋美感,強調(diào)審美狀態(tài)是一種游戲狀態(tài),審美主體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這些說法都蘊涵著無利害關(guān)系這一觀點。中國的審美傳統(tǒng)主要來自道家,也是強調(diào)一種“游于物之外”的超脫態(tài)度和閑適心態(tài)。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遇事總是計算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之中,有些人則比較超脫,心胸寬闊,能夠真正享受生命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看事物的兩種不同的眼光,而且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這篇寓言就不只是要解釋美感的性質(zhì)了,它的更深的涵義是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
作者用白兔慧心未泯與人類慧心已泯作對比。意在說明白兔尚能悟到不該擁有的應學會放棄的道理,而人類總認為擁有就是幸福,不肯放棄既得的利益,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審美:欣賞、領會事物或藝術(shù)品的美。
慧心:佛教用語,指能夠領悟佛理的心。這里泛指智慧。
嬉戲:游戲;玩樂。
風韻:優(yōu)美的姿態(tài)神情。
慷慨:不吝嗇。
閑適:清閑安逸。
窖:收藏物品的地室、地洞或坑。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個人利益的憂慮心情。
泯(mǐn):滅、消除、喪失。
心曠神怡:心境開闊,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
皎潔:明亮潔白,多形容月光。
舉世無雙: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近義詞獨一無二。
陰晴圓缺:描述月亮各種狀態(tài)的詞語,常用來比喻人生無常。
無憂無慮:沒有憂愁和煩惱,指開心無忌的樣子。
撤銷:取消,收回。
險象迭生:一波危險過去又一波危險襲來,形容處境非常困難。
心痛如割:心痛的像刀割一樣。
周國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6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后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西南政法大學教授;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lián)當代哲學》(合著)、學術(shù)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zhuǎn)折點上》、隨感集《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詩集《憂傷的情欲》、《只有一個人生》、散文集《善良豐富高貴》、自傳《歲月與性情》、《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其中《周國平文集》中的兩則寓言《白兔和月亮》被選入了六年級教材,《落難的王子》被選入了初中一年級教材。其散文長用于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的青睞,無論是花季少年還是耄耋老人,都能從他的文字中獲得智與美的啟迪。
生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小學,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到湖南軍隊農(nóng)場勞動一年半,后分配到廣西資源縣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干事和縣委黨校教員。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198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yè),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1984~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yè)后獲哲學博士學位。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2009年受聘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白兔慧心未泯,因為她悟到了擁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棄了所有權(quán)。人類慧心偶爾被蒙蔽則是因為一時被物質(zhì)上的占有蒙蔽了心靈,雖說物質(zhì)基礎重要,但是精神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和幸福。
《白兔與月亮》是七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白兔和月亮》故事短小生動,學生能比較容易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很適宜學生學習。但另一方面,《白兔與月亮》所蘊含的寓意較為難懂,學生很難做到一步到位,所以我覺得教學設計的重點應放在如何使學生最終能水到渠成地體會其寓意,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