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河豚(學(xué)名:Inia geoffrensis):是鯨目、亞馬遜河豚科的唯一物種。雌豚體長2.3米,雄豚體長2.7米;體重85-160千克。具有非常獨特的形體,體長而豐滿,顱骨前額陡峭,顎骨縱向隆起。頸椎不連成一體,能90°旋轉(zhuǎn),使它們能夠在大多數(shù)方向靈活移動頭頸。小眼睛,臉頰胖。與驅(qū)干相比顯得喙部較大并突出,可容納140顆牙齒。鰭狀前肢寬大,背鰭退化。皮膚顏色從暗褐色、灰色、藍(lán)灰色至乳白色,甚至粉紅色。
是亞馬遜河及奧里諾科河流域特有的物種,是體形最大的淡水豚。非常適合在樹叢中滑行??衫没芈暰_定位河泥里的獵物。通常是單個或成對生活,但有時也會為了捕獵會組成多達15只左右的群體。通常在河底捕食蝦、蟹、小魚,偶爾也能捕捉到體形較小的龜。分布于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委內(nèi)瑞拉。
棲息于梅塔河、阿勞卡河、卡薩納雷河、比塔河、維查達河、托莫河、圖帕羅河、奧里諾科河、瓜維亞雷河(以及瓜亞貝羅富河)、伊尼里達河和阿塔巴波河;在連接奧里諾科河和內(nèi)格羅河(巴西亞馬遜河的支流)的卡西基亞雷運河,以及阿亞庫喬港的兩組急流的上游和下游;阿普雷河、葡萄牙河、瓜納雷河、瓜里蒂科河、卡帕納帕羅河、奇納魯科河和考拉河。在上述河流系統(tǒng)中,幾乎所有類型的微生境中都可以找到亞馬遜河豚,包括主要河流、小河道、河口、湖泊以及瀑布和急流下方。水位循環(huán)對這些海豚在一年中不同時期的棲息地使用產(chǎn)生了最強烈的影響,直接通過確定哪些區(qū)域可以通航,間接通過決定魚類最豐富的地方。
在旱季,亞馬遜河豚在主要河道中最為豐富,因為較小的水道太淺,獵物集中在這些河流的邊緣。在雨季,亞馬遜河豚可以輕松地在較小的支流中航行,甚至可以冒險進入河流泛濫平原和被洪水淹沒的森林。雄性和雌性似乎有不同的棲息地偏好,雄性返回主要河道,而水位仍在上升,而雌性和它們的小河豚則繼續(xù)向內(nèi)陸更遠(yuǎn)的地方發(fā)展。出于多種原因,雌性和小河豚可能會在洪泛區(qū)停留更長時間。較平靜的水域可以防止年輕的亞馬遜河豚被強大的河水帶走,讓它們在較平靜的環(huán)境中休息、哺乳和捕魚。它們受到成年雄性攻擊和其他物種捕食的風(fēng)險也較低。
分布于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和委內(nèi)瑞拉。
亞馬遜河豚是5種河豚中最著名的河豚。雌豚體長2.3米,雄豚體長2.7米;體重85-160千克。具有非常獨特的形體,整體長而豐滿,顱骨前額陡峭,顎骨縱向隆起(稱為“瓜頭”)。具有非常靈活的頸部,頸椎不是連成一體的,使它們能夠在大多數(shù)方向靈活移動頭頸。
眼睛小,臉頰胖。有一個極長而尖的喙部,與驅(qū)干相比顯得喙部較大并突出,可容納140顆牙齒。前部的牙齒呈立錐狀,后部較平并有細(xì)小的尖銳突起。兩種牙齒分擔(dān)不同的工作,前者用于攫取獵物,后者用于咀嚼。適合在枝蔓纏繞的雨林捕獵魚兒,或者啄食河泥中的甲殼類動物。
具槳形鰭肢,鰭狀前肢略向后彎曲,既長且尖。無背鰭,但是背部鈍三角形的脊?fàn)盥∑痫@示了進化遺留的痕跡。
亞馬遜河豚的體表顏色最明顯的特點是并不限于粉紅色一種,從暗褐色、灰色、藍(lán)灰色至乳白色都有。
亞馬遜河豚通常是單個或成對生活,但有時也會為了捕獵會組成多達15只左右的群體。它們的視力較好,只不過腫脹的下頜會擋住向下的視線,有時出于觀察的需要它們會將身體翻轉(zhuǎn)改泳姿為仰泳。
該物種在清晨和深夜最活躍。在慢泳時速度一般為每小時2千米。是一種有趣和好奇的生物,會靠近船只,拉扯槳并彼此互動玩耍。它們的靈活的身體允許其在淺水區(qū)域游泳,因為肥胖的臉頰使視力下視困難,它們會在洪水漫延的樹叢間仰泳。在雨林河流的陰暗水域使用回聲定位將獵物鎖定,主食各種魚類和蟹類。
每年春天,亞馬遜河豚離開所屬河道的范圍,到巴西西部保留區(qū),亞馬遜河的兩條支流去游動。因為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雨水會淹沒這里數(shù)千平方英里的森林,使此區(qū)域變成樹木罩頂?shù)耐粞?。非常適合河豚生存。通常在河底捕食蝦、蟹、小魚,偶爾也能捕捉到體形較小的龜。
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亞馬遜河豚會投擲和敲打樹葉、枝條甚至石頭。“雄性河豚常常會拼個你死我活,”“它們非常殘酷,會全方位攻擊對手:咬咽喉、尾巴、鰭肢,撕裂呼吸孔。雄性河豚個個傷痕累累?!敝挥泻苌僖徊糠中坌院与嗄軌蜃兂闪练凵?,深受雌性河豚青睞,有時亞馬遜河豚會用長喙銜些野草或者一塊木頭,轉(zhuǎn)著圓圈,擊打水面。據(jù)美國《科學(xué)》雜志在線報道,它們并不是在游戲。研究人員指出,這是第一個例證,表明一種水生哺乳動物能夠利用道具進行性展示。在6000多只亞馬遜河豚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有221只河豚——其中大多數(shù)是雄性——使用了這些小道具。雄性的這種行為往往在接近雌性時才會出現(xiàn),并且主要集中在7月份——比大多數(shù)雌亞馬遜河豚生育寶寶的時間提前了14個月。
亞馬遜河豚雌性在6-10歲之間達到性成熟期,妊娠期約為11個月。幼豚出生于7月份,每次一胎。此時正值水位開始下降,從而迫使河豚回到主要水道。出生間隔時間可能長達5年,生育期長達30年。
亞馬遜河豚(3亞種)
中文名稱 學(xué)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亞馬遜河豚玻利維亞亞種 Inia geoffrensis boliviensis d'Orbigny, 1834
2 亞馬遜河豚指名亞種 Inia geoffrensis geoffrensis Blainville, 1817
3 亞馬遜河豚奧里諾科亞種 Inia geoffrensis humboldtiana Pilleri & Gihr, 1978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在整體上處于危險境地的淡水豚類中,亞馬遜河豚的狀況相對而言是最安全的。盡管如此,IUCN在1994和2000年發(fā)布的紅色名錄中都將它歸入了“易?!钡募墑e中。人類在捕魚活動,包括使用漁具都對其有潛在的威脅,船只的漏油和噪音污染,過度捕撈和獵殺行為,也會對其生存造成影響。另外農(nóng)藥的大量使用,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越來越多的在亞馬遜河和奧里諾科河盆地進行擴張。以及黃金開采產(chǎn)生的化學(xué)物質(zhì)“汞”未能按照標(biāo)準(zhǔn)進行處理,從而造成部分水質(zhì)污染。亞馬遜河豚棲息地的造紙廠排出的廢水也是一個潛在的污染來源。
2000年亞馬遜河豚被列入“瀕危物種貿(mào)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1988年開始巴西和玻利維亞以及秘魯、委內(nèi)瑞拉和哥倫比亞的保護區(qū)已相繼立法禁止捕殺亞馬遜河豚。國際捕鯨委員會科學(xué)委員會也于2000年提出了對亞馬遜河豚保護措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