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秉樞烈士故居,在江蘇東臺市梁垛鎮(zhèn)公館巷內(nèi)?,F(xiàn)存正屋三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和套房,保存較好,為東臺市文物保護單位。整體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筑墻,小瓦蓋屋,杉板封檐,側(cè)磚鋪地,保存狀況良好。堂屋為七架梁外附走廊,內(nèi)壁站板齊桁。故居內(nèi),廳及左右兩室陳列著大量的烈士生前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用品,以及與親朋好友的往來信件。此外,還有我國政府、各界人士舉行公葬儀式、紀念活動的圖片,出版的書籍、報刊等珍貴資料,這些物品絕大多數(shù)是盧秉樞子女通過在美國的友好人士幫助收集捐獻的。
盧秉樞,字玉衡,1902年出生。其父盧少薌,晚清秀才,主編過《東臺縣志》。盧秉樞自幼聰明好學(xué),努力上進,畢業(yè)于張謇創(chuàng)辦的南通中醫(yī)??茖W(xué)校,在上海遠東醫(yī)院當過醫(yī)生。他與戈公振交往甚密,在戈的《時報》館做過特約記者,并主辦過《老百姓》、《漫畫》等進步刊物。1934年秋任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lǐng)事館主事。他熱愛華僑,樂于為僑胞辦事,深受僑胞愛戴。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盧秉樞等8位總領(lǐng)館官員,向愛國華僑募捐,支持國內(nèi)抗戰(zhàn)。其中有一部分由德國友人王安娜女士經(jīng)手,輾轉(zhuǎn)送到延安和八路軍后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即對馬尼拉實施空襲,市民紛紛向安帝波羅大山區(qū)逃亡。盧秉樞夫人邱天佑系華僑富商之女,其弟邱宗海兩次親駕汽車到盧秉樞住所,接姐姐、姐夫到山區(qū)避難。盧秉樞以身任中國駐外使節(jié),負有保護僑胞的神圣使命,豈可茍且偷生而婉謝,并手書文天祥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示堅守崗位的決心。此前,美軍駐菲律賓統(tǒng)帥麥克阿瑟撤離時,也勸盧秉樞等8位使節(jié)一道走,還在專機上預(yù)留座位,也被盧秉樞等人謝絕。
1941年12月15日,日軍開始在菲律賓登陸。日軍占領(lǐng)馬尼拉后的第三天--1942年元月4日,以中國駐馬尼拉使館曾募捐給重慶國民黨政府1200萬元菲幣為由,要挾盧秉樞他們兩天內(nèi)也捐款2400萬元菲幣作為日至軍費。為維護祖國尊嚴,維護國格和人格,盧秉樞他們嚴詞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于是日方悍然踐踏國際公法,將使館人員監(jiān)禁。在獄中,日軍施以種種酷刑,始終不能使他們屈服,日軍憲兵司令太田恨之入骨,決意殺害他們。1942年4月17日下午l時左右,日軍將遍體鱗傷的盧秉樞等8位中國外交官秘密押至華僑義山(公墓)東南方洼地內(nèi),排在事先挖好的土坑邊。盧秉樞他們高聲怒斥日軍冒天下之大不韙,破壞國際公法,必將加速自己的滅亡。日軍頭目下令開槍,劊子手心虛手顫,槍彈亂發(fā),8位外交官先后倒入坑中。敵人恐其不死,又用刺刀在他們身上亂刺亂戳。8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就這樣壯烈殉國。
抗戰(zhàn)勝利后,日酋太田和山下奉文(駐菲總司令)公審后被判絞刑,馬尼拉市民及廣大華僑,無不拍手稱快。國民政府于1947年7月7日,特派專機迎回8位烈士忠骸,連同在山打根被日軍殺害的領(lǐng)事卓還春的忠骸,一并安葬于南京中華門外與雨花臺相鄰的菊花臺,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出巨款重修了九烈士墓,并向烈士親人頒發(fā)了國家民政部的 "革命烈士證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