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史紙,又稱連四紙,連泗紙,原產(chǎn)江西、福建。素有“壽紙千年”之稱。采用嫩竹做原料,堿法蒸煮,漂白制漿,手工竹簾抄造,有72道工藝,道道精湛。它紙白如玉,厚薄均勻,永不變色,防蟲耐熱,著墨鮮明,吸水易干,書寫、圖畫均宜。所印刷的書,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于書寫作畫,著墨即暈,入紙三分,歷來為國內(nèi)外書畫家所鐘愛收藏。
清代乾隆十六年《連城縣志》記曰:“紙以竹穰為之……又有連史、官邊、煙紙、夾板等紙”。此為我國最早記載“連史”紙張名稱史料。自多連史紙問世后,就名重藝林,效仿者無數(shù),為世人所珍愛,早居廟堂之上,乾隆皇帝曾以連史紙賜予大臣,大臣們都舍不得用。清嘉慶十七年汀州府《臨汀匯考》云:“汀地物貨,惟紙行四方……連邑有連史、官邊、貢川、花胚最為精細(xì),文諱用之。
江西鉛山、福建連城
其原料以嫩竹為主,一般是在農(nóng)歷正月伐竹,此時的嫩竹還沒長葉,紙漿豐富。原材料采伐曬干后,用石灰水發(fā)酵,兩三個月后撈出洗凈曬干,然后用清水泡,去除雜質(zhì),曬干,舂細(xì),放入準(zhǔn)備好的池子里攪拌均勻,經(jīng)過濾網(wǎng)將泥漿排凈后,加入一種叫滑根水的植物液體(起凝固作用),便成為造紙的紙漿了。緊接其后的“抄紙”是造紙的關(guān)鍵?!俺垺钡墓ぞ呤且患脴O細(xì)的竹絲編成的簾,用抄紙簾在紙漿池中輕輕一蕩,便“抄”起來,簾子濾掉水,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干了就是一張紙了。松紙是另一道關(guān)鍵工序,即把本來粘連在一起的紙坯分頁。
紙質(zhì)薄而均勻,潔白如羊脂玉,書寫、圖畫均宜,多用來制作高級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箋、扇面原紙等。它紙白如玉,厚薄均勻,永不變色,防蟲耐熱,著墨鮮明,吸水易干。所印刷的書,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于書寫作畫,著墨即暈,入紙三分??膳c宣紙相提并論,歷來為國內(nèi)外書畫家所鐘愛。我國許多鴻篇巨著、名貴典籍多采用有“壽紙千年”之稱的連史紙,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等即用此紙印制的。
連史紙的廣泛使用,對于繼承和傳播中華文明發(fā)揮了極大作用。明、清兩代的書畫名家、文人騷客能得到皇上御賜的連城正品連史紙,是榮膺鄉(xiāng)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將連史紙作為友好交往的禮品相贈。直至上世紀(jì)80年代,連史紙仍然是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等指定的專用品,并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連史紙因其韌性好,紙質(zhì)白凈如玉,厚薄均勻,表面細(xì)膩光滑,鈐印或書寫效果極佳,此紙吸水性強,能更好的吸附在印石上,著墨后款面發(fā)亮,利于拓款,所以連史紙還主要用于書寫印稿、拓邊款、鈐印、古籍修復(fù)及書畫創(chuàng)作。是篆刻愛好者必備之物。
2020年7月27日,連史紙入選中歐地理標(biāo)志第二批保護(hù)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