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觀位于重慶市綦江區(qū)石角鎮(zhèn),居贏山較高峰,海拔1085米,隔綦河與古劍山遙遙相望。白云觀距離重慶市區(qū)80公里,是西南道教圣地。
明嘉靖任子年(公元1552年)江西新縣道士楊常符來此建此觀,因掘基時得一石硯,上刻“白云”二字,故以此命名。坐東向西,分上、中、下三殿排列?,F(xiàn)已修復(fù)開放,被列為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香火旺盛。
白云觀之雄、奇、險、幽,遠(yuǎn)近聞名。孤峰突兀、峭壁千仞、山勢雄峻、環(huán)境清幽,有石筍參天、南崖仙弈、洞天玉井、瓊枝連理、龍頭云露、飛泉噴玉、梯步鳴琴和崖波雙鯉等景觀。有森林面積12396畝,植被覆蓋率90%,天神廟一帶有“原始森林”之稱。石壁上的野生紅杜鵑,煞是好看。蒼松、古剎、銀杏,點(diǎn)醉了白云觀之美!
白云觀既是道觀,也是歷代文人賞景的較佳之地。杜鵑銀杏、蒼松古剎、曲廊幽徑,如夢似幻。這里有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有精妙絕倫的人文景觀,有香火旺盛的廟宇道觀,有儀態(tài)萬方的泥塑神像,有騷人墨客的詩詞題詠,有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春可看花,夏可避暑,秋可賞月,冬可觀雪,四時景色各異,氣候溫馨宜人,置身其間,如在仙境,千百年來,白云觀以其獨(dú)特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萬千游人。
白云觀有八景,八景各有其妙。
一、石筍參天:白云觀前,陽橋跨處,巨峰如筍而中空。有詩曰,突兀擎霄不避風(fēng)……(略)
二、南巖仙弈:白云觀南,盤石棋局,傳說系老子所刻,紅黑棋子系其所煉之仙丹。傳聞,若將棋子棄于巖下,次日仍將復(fù)原。
三、洞天玉井:白云觀前稍右,有仙泉一眼,沁人心脾,清妙之感,不可名狀。有詩曰,千秋一局棋,來此望仙儀……(略)
四、瓊枝連理:即在玉井之上,古樹想取數(shù)丈,枝蔓交結(jié)不可解。有詩曰,玉樹交加競逞芳,綴露瓊花并吐芳……(略)
五、龍頭云靄:白云觀之西,一巖突出,如龍舌。有詩曰,聲壑雷轟萬嘯松,吐沫翻滾幾萬重……(略)
六、飛泉噴玉:在白云觀西,天目庵前,清泉如一串串玉珠墜落山下。有詩曰,浪說廬山三百丈,碎玉玲瓏一線牽……(略)
七、石梯嗚琴:在觀音堂前,水從石梯下淌過,聲如寶珠落玉盤。有詩曰,水作冰玄石作琴,彈出空山萬古音……(略)
八、巖波雙鯉:巖畔小池,清澈見底,常年不竭,金鯉伴游。有詩曰,盈盈雙鯉躍漣漣,共待風(fēng)云上九天……(略)
重慶建平小曰:人間仙境,躍然紙上。此時不去,更待何時?
白云觀位于老瀛山東南角,海拔1150米。此地,狀似仙山蓬萊、瀛洲。
《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yuǎn)。患且至則船風(fēng)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渡胶=?jīng)》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妒酚浨厥蓟时炯o(jì)》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蓬萊海域常出現(xiàn)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fā)了人們尋仙求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
而瀛洲,出自漢 東方朔撰的《十洲記》(全稱《海內(nèi)十洲記》)《十洲記》記載漢武帝聽西王母說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見東方朔問十洲所有的異物﹐后附滄海島﹑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侖五條。(日本,亦名東瀛,便來于此。中國海域遼闊,海上之諸島,自古有之,即便傳說也是可以考證的。)
《十洲記》中關(guān)于瀛洲的記載如下: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會稽,去西岸七十萬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為玉醴泉,飲之,數(shù)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fēng)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
老瀛山,即瀛山,其名來自于瀛洲。想罷,綦江,又名瀛州,蓋因有瀛山。而瀛山之聞名,由來自白云觀。
傳說,白云觀乃老子修煉成仙之地。
此地,長松拂地,孤峰突兀,霧起山腰,人間仙境一般,令人神往。
傳聞,明朝嘉靖任子年(1552年),道士楊常符(號福庵,江西人),游遍天下名山,終來此修煉。時遇山高無水,于是危襟正坐,默念禱告。突聞水聲,鑿而見泉,又得一石硯。石硯上刻有“白云”二字,白云觀由此得名。此時,只見金牛穿徑,連理呈祥,楊道士遂為白云觀黃冠之祖。
白云觀,傳為老子修煉遺址。明嘉靖年間江西道士楊常符游訪至此修建道觀,因挖地基時拾得一石硯,上刻“白云”二字,故以此命名。
文革時期,當(dāng)時白云公社黨委書記強(qiáng)令所謂的黑五類分子(地主、富農(nóng)、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前去搗毀白云寺廟。那天本是晴天白日,誰知眾人正干得起勁時,忽然間風(fēng)聲大作,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來,而且風(fēng)雨雷電僅限白云觀山上彈丸之地肆虐。眾人大驚,慌忙跪地磕頭說“神啊,我等是被迫的呀,你要發(fā)怒就向那強(qiáng)迫我們的人去發(fā)吧!”然而,風(fēng)雨之后,白云觀已經(jīng)毀損殆盡了。
白云觀于1999年修復(fù)開放,現(xiàn)被列為西南三大道教場所之一,香火漸漸旺盛。
山頂上的飛身崖,更是險要。算白云觀的亮點(diǎn)之一。底下懸崖百丈,阡陌縱橫,此處是觀景的較佳瞭望臺。在圍欄拐角處還有一巨石的尖角點(diǎn)向外凸出,人無法直立行走,必須躬著身子爬過去。
迎風(fēng)把酒,憑欄遠(yuǎn)眺,懸崖下云煙浩渺,嶺巒飄逸,阡陌、原野、層層梯田 [2] ?盡收眼底,更有村莊坐落其中,田園風(fēng)光無限。頂峰山勢陡峭,危巖聳立,風(fēng)光無限,特別是站在凌空飛架的陽橋上遠(yuǎn)眺,大有“極目楚天舒”,“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自是心曠神怡。自古以來,游人題詩不少,宋代賢士劉望之有詩贊曰:
山盤四十八面險,云暗三百六旬秋。
當(dāng)代山水詞客孟湘有《水調(diào)歌頭·題白云觀》一詞贊曰:
石角白云觀,天下小瀛洲。云煙飄渺,孤峰天險聳瓊樓。立足懸崖棧道,驚嘆活靈石刻,不忍幾回眸。飛泉銀珠濺,玉井涌無休。
鳥爭鳴,峰競秀,密林幽。風(fēng)光無限,放眼百里景全收。難怪當(dāng)年老道,醉臥這般福地,至死不云游。但得此間住,一世問何求?
明萬歷乙未(1595年),李鳳(字梧庵,號元陽子,綦江人)作有重修白云觀碑志:
老瀛山龍峙治東,延褒數(shù)百里。星峰獻(xiàn)廳,虬于呈異,龍頭萬仞,襟帶清流。石筍千尋,撐擎碧汗。霧起山腰,人居天上。極目遠(yuǎn)眺,俯瞰八荒,真綦陽大觀也。傳為老氏修煉遺址,狀類蓬瀛,故名之。
嘉靖壬子,洪都羽客楊福庵,偕徒王白云,選勝潛修,遍歷至此,見形勝符師授圖,欣然爰止。第峭壁懸崖,徑途絕險,乃引徒穿蹊越嶺,斬棘誅茅,經(jīng)營丹室。時拓基之工役不給,而穿徑之金牛自至,峻嶺之石脈乏泉,而應(yīng)禱之甘泉隨涌。于戲!牛耶井耶?豈人力之所能至耶?爰建通明閣、玉虛殿、靈官祠,而神人皆有所依庇。若仙源洞、文昌宮,云窩天目庵、大慈寺,皆其流派也。福庵師徒,卒以永年,蟬蛻返真。至于楊太明、張回陽,又皆道偈坐化,昭人耳目。雖人之修煉使然,而山岳效靈,不可誣也。
適萬歷丁亥,嵐侵歲久,棟梁欲圯,住持患之。時值邑人元陽子靜攝于此,共圖改作,遂與牟瀛山協(xié)力募化,殿閣一新。癸巳歲,邑候蒲公林政簡刑清,公余登覽,擊擊節(jié)嘆賞,刻志勝游。甲午再至。惟時倷佐雷公鳴夏、許公鎧,學(xué)量胡公庭輔、楊公俊儒、茍公靈、黃公金,相率登臨,間留題詠,已足壯觀。又得大將軍劉公承嗣、郭公成擁,領(lǐng)貔貅游賞再三。山川草木,益增輝麗。
惟是仄徑懸崖,攀躋甚苦。元陽子乃于乙未之冬,囑眾語之曰:與作相時,善勿謂小。吾綦雖遭烽燧,幸觀循良在治,保我金湯,解厥盤錯,恩洽閭閻,而休翔山谷,公之賜也。升遷有日,道可仍其故乎?平治周行以俟駕,正其時矣。可謂善小而不為耶?程工約用六人,經(jīng)時兩月,總計僧道凡十有五葉,每葉共饋,四日而遍,以十月初三日經(jīng)始,十二月朔日落成。因志諸石,一以溯締造之端,一以述恢郭之由。
嗚呼!秀水奇山,地不多萃,至人仙子,世不恒出。人得地而仙可修,山有仙而靈以顯。是山既為老氏遺跡,則精修其道,以登老氏之堂,而入老氏之室,直與五祖比肩,七真并駕,俾蓬萊三島,瀛洲方丈,不得專美也。若棲隱之高士,脫荊棘而游大道,尚其念剪刈之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