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古剎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區(qū),始建于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1938年如蓮法師重修,1980年最后一次修整。1983年,觀音古剎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地院,并進行了全面維修和重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殿堂修復一新,殿內的四大天王、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像也塑貼金,金光燦爛。
1989年8月31日,觀音古剎隆重舉行佛像開光典禮,來自省內四眾弟子1000余人參加了典禮儀式和誦經法會。
觀音古剎是一坐南朝北的觀音寺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觀音寺在中經道光三年(1823年)和同治八年進行兩次修補;1925年在釋如蓮方丈主持和居士們的資助下,擴建了藏經殿、法堂、十大金剛殿和十丈堂;1998年,在觀音古剎前修建了一正門使觀音古剎顯得更加宏偉壯觀。
觀音古剎庭院約有500平方米,整個古剎是一所兩進的四合院。南建有正殿三間,殿前有12根楹柱支撐的卷棚,映襯正殿。殿的正中供奉南無觀世音菩薩坐像,正殿東供有祖師牌位,西奉有(觀音古剎)伽藍菩薩的。東配殿5間為藏經殿,收藏“經藏”、“律經”、“論藏”等三大藏經;西配殿3間為法堂,供奉地藏望菩薩。
觀音古剎主體建筑分布在由南向北中軸線。進入山門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廬閣五層殿堂。山門東西兩側有攝摩騰、竺法蘭二高僧墓。從前到后依自然地勢,漸次升高。清涼臺、毗廬閣及其左右兩側的法寶閣、藏經閣雄殿居其后。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整體建筑結構嚴謹,具有典型的中國佛寺特色。寺院兩側有一泰式佛殿,內供一尊七米高的泰國鍍金佛像。寺之東南二百米處,有一釋舍利塔,初建于公元六十九年,現(xiàn)存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仿。
觀音古剎還保存有我國僅存的幾部《大藏經》中的一部,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共有7200卷;現(xiàn)珍藏于古剎的東院的藏經殿中。
觀音古剎逐漸成成為中國佛教活動中心,并吸引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僧人來拜佛求法。北魏時,有三千多西域僧人來洛陽進行佛學交流。由于觀音古剎的興建,使佛教文化廣為傳播,對中國人民道德觀念、思想文化以及國際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大影響。
十幾年來,觀音古剎已接待數(shù)百個海內外佛教團體和近千萬中外游客,成為吉林對外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業(yè)發(fā)展的精品景點之一。觀音古剎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粉碎“四人幫”后落實了國家宗教政策,于1981年重修了鐘樓、鼓樓,并從浙江省“請”來了八尊佛像。1982年,該寺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恢復宗教活動,觀音古剎正式向社會開放。
觀音古剎是富有中國特色、信仰習俗節(jié)日。時間為農歷元月二十六日。澳門民間信仰觀音古剎頗為流行?,F(xiàn)有建于明中葉的望廈觀音古廟,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或以前的望廈觀音堂(即普濟禪院),約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氹仔的望海觀音廟,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路環(huán)的九澳觀音廟,以及路環(huán)觀音古廟;氹仔還有觀音巖等。每逢此節(jié),澳門的善男信女,不分老幼,成群結隊地去各觀音堂進香拜佛,求簽問卜,祈望觀音菩薩開庫,能帶來好運。民間對她的崇信遠在其他諸佛神之上。
觀音作為民間信仰的核心,在《西游記》中體現(xiàn)得很清楚。照理在民間信仰的神系中,玉皇大帝應排在第一位,但人們對觀音的信仰,遠遠超過玉皇大帝?!段饔斡洝返诎嘶?,對觀音有這樣的描寫:諸佛抬頭觀看,那菩薩: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翠,香環(huán)結寶明。烏云巧疊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南臺寺始得全部恢復。1981年旅居泰國華僑黃彰任、歐陽愚夫婦捐贈鎏金銅佛像一尊,供于藏經樓為古剎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