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內(nèi)建筑
乾明寺位于襄城縣南1.5公里首山之陰,故又稱背影寺。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僧省念禪師開山重修,明清兩代歷經(jīng)修繕,規(guī)模雄偉,到了明成化年間(1465年—1479年),主僧深別源靠化緣募捐14年才將乾明寺重建成功。主體建筑占地15萬平方米,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山門上三個大字《乾明寺》為隋煬帝親書,
現(xiàn)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禪堂、方丈室等58間。后院建筑有三佛殿、左右禪堂、齋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原來的乾明寺西側(cè)有磚塔370余座,后因多種歷史原因,磚塔被毀。
建筑多為元末明初特色。寺西有宋、元、明、清歷代所建72座浮圖(磚塔)的遺跡。
整體布局
山門前有牌坊三道,頭道位于現(xiàn)賈樓村東北,為青石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門,中高邊低,九脊重檐斗拱挑角,高三丈,闊三丈,額書《佛壇勝地》,前有石獅一對高兩米,后有石塔兩座,高九米圍八米,有林蔭大道十米直通山門。二道位于賈樓東南,高三丈三結(jié)構(gòu)同上,上書《正法久住》
山門內(nèi)有天王寶殿一座,額書《中州第一禪林》,左右鐘鼓二樓相應(yīng)而立,高八米闊五米,上懸盈噸自鳴鐘,現(xiàn)留古詩十余首,《乾明曉鐘》為襄城八景之首,又有伽藍殿、地藏殿對應(yīng)而立。
院中有琉璃寶塔兩座,高九米闊兩米,光芒四射,鮮艷奪目。又青石塔兩座,高五米闊一米半。后有大雄寶殿一座,闊五間進深三丈三,為重檐八坡十三脊建筑,其殿雕梁畫棟、壁畫盈墻為本寺之主殿,真是梯石凌層見梵宮。殿后是九脊八坡歇山頂羅漢殿,其建筑獨特為省之僅有,中供釋迦文佛,東西十八羅漢。
另外,乾有甘羅、坤有韓信、艮有羅成、巽有周瑜,為中華四大少年護法神,四壁繪有二十四孝圖。殿后五間彌勒佛殿,中奉紫金色高六尺、闊六尺、重千斤彌勒銅佛一尊,院中石碑如林,集歷代書法名家之墨寶。中院分東西兩個,西院正殿五間,奉西方三圣,為香檀木精雕而成,顯得莊嚴吉祥,讓人一看便恭敬瞻禮、起念參拜。兩廂左有戒堂、右有禪堂。東院方丈閣明五暗七,另有知客房、皈依堂,是本寺弘法傳道之所。
后邊走上三十三層臺階是千佛閣,高闊五丈有余,中供千手觀音,乃是千年銀杏就勢精雕而成,詩曰:“法身俊秀天生樹,寶座峻曾地涌蓮?!北蝗俗u為大樹觀音,世所少見。千佛閣后是祖師殿,此殿五間,中供龍樹菩薩和慧思慧文大師,左右依次排列省念大師和本寺歷代祖師,背后有倒坐觀音一尊。 殿后有一片紫竹林約二畝許,四季常青,高風(fēng)亮節(jié),林邊有一清泉,泉水甘甜清涼,沁人心脾。
后有南天門,過天門拾階而上,是仙人亭,過亭攀崖而上有一石洞,高丈二闊二丈,深十余丈,另有拐洞六個,形狀各異,洞中應(yīng)有之物皆是紅石雕成,真是鬼斧神工,詩曰:“鬼斧何手破,香山作梵家,洞藝開日月,林寶擁煙霞?!贝硕词腔鬯甲鎺熢缒瓯茈y和歷代祖師閉關(guān)之所。
到山頂便是文峰寶塔,此塔平面八角十三級,高五十二米的閣樓式建筑,真是紅蓮?fù)蟹鹚?,百里可見,為襄城之奇觀。塔后大平坦上有房二百多間,旁有一泉,泉水四溢,清澈見底。 在彌勒殿和三圣殿兩側(cè)各有大院兩個,每院各有房二百余間,左叫十方院,右為居士林。
照壁
山門外照壁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長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磚浮雕,正面為黃帝采銅圖,背面為七圣迷徑圖,造形古雅,生動質(zhì)樸。被譽為天下第一壁。
乾明寺的照壁是省內(nèi)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正面為《黃帝首山采銅圖》,記載了“黃帝采首山之銅,鑄九鼎以定天下”的傳說。照壁的背面為《七圣迷徑圖》,記載了“軒轅帝與方明、昌寓、張若、詡朋、昆閽、滑稽七位圣賢,前去具茨山拜見圣賢大隗,問計安天下”的傳說。照壁磚雕精細,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做工精致,保存完整,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具有獨特性,對研究明代建筑裝飾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中佛殿
在天王殿正面門楣上有一塊青石匾,上書“中州第一禪林”。中佛殿是乾明寺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也是該寺的主體建筑,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其內(nèi)部梁架和內(nèi)檐斗拱形式保留了很多早期建筑的特點,造型古樸。
乾明曉鐘
乾明寺有古鐘一口(今無存),圍可四抱。相傳每至天色破曉,不擊自鳴,聲聞數(shù)里。
南山佳氣藹氤氬,蕭寺疏鐘隔岸聞, 一擊喚回滄海日,數(shù)聲敲破碧云天。
音傳小殿星初落,響徹春潮曙未分, 正是幽人殘夢覺,滿窗梅月亂紛紛。
“風(fēng)箏節(jié)”
近年來,襄城縣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都要在首山乾明寺旁邊舉辦“風(fēng)箏節(jié)”,又名“踏青節(jié)”、“首山酒會”。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帶著各式各樣的風(fēng)箏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風(fēng)箏大賽。對大家來說,名次是次要的,能在明媚的春光里到首山乾明寺來踏青才是最重要的。
首山風(fēng)箏會是乾明寺佛教文化與民間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是民間為祭祀釋迦牟尼涅槃日而舉辦的一種特殊的聚會。農(nóng)歷二月十五首山風(fēng)箏會興起于唐初,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和乾明寺相伴相生。農(nóng)歷二月,大地回春、暖風(fēng)和煦,正是放風(fēng)箏的最佳時節(jié)。很多人趕完廟會后,選擇一平緩坡地放風(fēng)箏,漸成習(xí)俗。乾明寺廟會也就有了“首山風(fēng)箏會”的雅稱。
首山風(fēng)箏會會期正是楊柳吐絮、杏花怒放、油菜花正黃、麥苗正綠時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帶著親人家眷、朋友同事,登上首山,找一山洼處,以石為桌、席地圍坐,拿出隨身帶來的食品和酒,一改往日斯文,用手撕肉、仰起脖對著酒瓶喝酒,頗有“不醉無歸”的慷慨豪爽。人們以酒會友,以酒交流感情。首山風(fēng)箏會有很強的自發(fā)性,廟會期間,人們提著自己扎制的各種式樣的風(fēng)箏來這里放上天空。大的、小的、長的、短的、方的、圓的,色彩繽紛、式樣各異的風(fēng)箏在天空中飄飛著。最多時,首山上空能同時飛舞著千余個風(fēng)箏,觀眾數(shù)萬人之多。首山風(fēng)箏會帶著濃郁的民俗色彩,以自扎的風(fēng)箏為主,式樣多為龍、鳳、虎、蝴蝶等,也有取材于民間傳說和戲曲故事中的孫悟空、牛郎、織女、嫦娥等人物形象扎制成的風(fēng)箏。數(shù)百成千的風(fēng)箏,相互比著高、比著奇、比著技巧,在天空飄飛,將人們的希望越帶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