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冀中冉莊地道戰(zhàn)展廳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楊成武將軍為展廳題寫門匾,展廳內珍藏著大批革命文物,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展示手段再現了當年情景。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保護區(qū)30萬平方米,現仍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環(huán)境風貌,完整保留著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鍋臺、石頭堡、面柜等各種作戰(zhàn)工事,并對冉莊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裝委員會等進行了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于戰(zhàn)爭歲月。地下完整保留著當年作戰(zhàn)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籠、陷阱、地下兵工廠等地下作戰(zhàn)設施。
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8月,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江澤民總書記為基地題寫了牌匾;1997年6月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9月,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qū)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zhàn)^名,楊成武、呂正操、張愛萍、魏巍等老一輩革命家、著名作家等親臨遺址參觀并題字留念。
紀念館自建館以來,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來這里參觀旅游,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近幾年,每年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為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基地
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成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電影《地道戰(zhàn)》中“高家莊”的原型——河北省清苑縣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經有關部門批準,成為我國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莊是全國百家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tǒng)??箲?zhàn)期間,勤勞智慧的冀中人 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從1938年開始挖地道,構建了近16公里長、巧奪天工的"地下長城",先后殲敵2100余人。解放后,地道戰(zhàn)遺址相繼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等。
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每年都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別是游客數量迅速增加,每年達數萬人次。為進一步發(fā)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經有關部門批準,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成為我國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后將有計劃地組織民族宗教界人士到此開展參觀教育活動,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愛教熱情,進一步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fā)展。
結構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長25千米。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設計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內墻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墻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臺、井口、面柜、織布機底下等處,偽裝得與原建筑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fā)現。
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內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分為作戰(zhàn)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為了充分發(fā)揮地道的優(yōu)勢,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柜臺、墻角、墻根等處,修筑了工事、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莊地道戰(zhàn)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 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
冉莊地道戰(zhàn)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墻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huán)的立體作戰(zhàn)陣地。
使命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攝地道戰(zhàn)電影時,它尚存暮年的枝葉,電影拍完后,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后的歷史使命,便枝脫葉落,與世長辭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軀,化作文物,供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