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邢窯博物館位于臨城縣AAAA級景區(qū)崆山白云洞景區(qū)內(nèi),距縣城約六公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醉人。南邊是古老的泜水河,西邊不遠處是煙波蕩漾的岐山湖,遠處則是若隱若現(xiàn)的巍巍太行山,北邊緊挨著的則是美麗古老的崆山(又叫白云山)。博物館包括展廳、庫房、修復室、學術室、會議室、安全保衛(wèi)室等,面積2913㎡,第一期布展面積800㎡,。2009年9月4日建成開館,是我國唯一一座邢窯專題博物館。
邢窯,是我國古代燒造瓷器的著名窯場,是唐代燒造白瓷的中心。北朝創(chuàng)燒,隋朝迅速發(fā)展,唐代達到高峰,歷經(jīng)五代、宋金、元明,綿延一千多年。邢窯產(chǎn)品以白釉瓷為主,包括色釉瓷、唐三彩、硬白陶、白底黑花、白釉綠彩等,品種多達數(shù)十種,器型多達上百種。邢窯選料精細,旋削技術嫻熟,造型準確規(guī)整,裝飾技法多樣,風格雍容大方。
展覽以“歷史綿長,唐風瓷韻,類銀類雪,斑斕多彩”為主題,以歷史發(fā)展為順序,按照“窯火初燃(北朝)”、“趁風漸旺(隋初唐)”、“光照華夏 (盛唐中唐)”、“烈焰再盛(宋朝)”“余燼猶明(金元明)”布展;以白為主,而又突出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展示邢窯各個時期的器物、標本、窯具與相關文物如墓志等600多件。
北朝主要以各種青釉瓷器為主。隋朝則在主要展示青釉瓷器的同時還展示了早期白瓷——化妝白瓷,黑釉瓷器等,其中青釉弦紋罐裝飾簡潔大方、釉色青翠欲滴,透影白瓷碗標本晶瑩剔透、瑩澤如玉。唐朝是邢窯取得成就最為杰出的歷史時期,展品以“類銀”“類雪”的白瓷為主,還有色釉瓷、白釉綠彩瓷,唐三彩、硬白陶等。唐“盈”字款白釉蓋罐,胎質(zhì)細膩堅硬,釉色潔白如雪,釉面瑩潤光亮,造型渾圓飽滿,風格端莊豐盈。唐白釉帶托塔形瓷蓋罐,高59厘米,造型莊重大方,釉色白中泛灰。唐白釉瓷茶爐,釉色光亮瑩潤,白中泛青,胎體細白堅硬,造型新穎別致。白釉綠彩執(zhí)壺等翠綠典雅。晚唐五代白釉四出抽筋碗,造型規(guī)整,五代刻花梅瓶裝飾華麗。黃釉盤、黃釉執(zhí)壺,色純調(diào)正;黑釉三足爐晶瑩典雅。三彩盤裝飾華麗,藍彩三足爐國內(nèi)罕見。宋朝則為邢窯的又一個高峰期,展品則包括了白釉瓷、色釉瓷、彩繪瓷、白底黑花等,北宋山下家族墓出土黑釉弦紋梅瓶為邢窯所僅見;北宋白釉褐彩麥穗紋碗顯示邢窯向白底黑花的轉變。金元明在展示邢窯傳統(tǒng)展品的基礎上,重點突出邢窯的新變化,金代“魚紋標本、金代題詩詞款瓷枕瓷片標本、金代“騎驢踏春”紋標本等,元白釉黑彩葵花紋罐等具有濃郁的磁州窯風格。
在相關文物中主要是各個時期的窯具、工具,與邢窯有關的文物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唐故趙府君(希玩)夫人(劉氏)墓志》。它是我國目前唯一涉及“進奉瓷窯院”的出土文物,“進奉瓷窯院”史志均無記載,填補了我國古代陶瓷史的空白,對研究我國唐代邢窯的瓷業(yè)管理制度、唐代的瓷器進奉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發(fā)揮邢窯博物館保管、展示基本功能基礎上將其建設成了我國的邢窯研究中心、交流中心。博物館與中國古陶瓷學會、上海復旦大學博物館、上海硅酸鹽研究中心、河北省古陶瓷學會、河南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防衛(wèi)科技學院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邢臺師院等國內(nèi)科研院所,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臺灣故宮博物院等文物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與北京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千年迷蒙化春雪——邢瓷藝術展”等活動,合作研究編寫出版《中國古瓷窯大系?中國邢窯》。
秉承社會效益第一,服務社會公眾,建設和諧家園的宗旨,免費向公眾游客開放,宣傳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民族感情。利用節(jié)假日,與中小學定期開展互動,舉辦有關學術講座,普及有關知識。以“5·18”博物館日、歷史文化遺產(chǎn)日為契機,結合相關活動主題,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博物館后面建有唐代風格的邢窯作坊,既增添了博物館濃厚的歷史氛圍,又可使游客與民眾進行體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