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西漢金獸入藏于今盱眙縣南窯莊窖藏。
1982年2月10日,江蘇省盱眙縣馬湖店村農(nóng)民萬以全挖水渠時發(fā)現(xiàn)西漢金獸;同年西漢金獸入藏南京博物院。
西漢金獸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含金量達99%,呈蜷伏狀,頭枕伏于前腿上,屈腰團身,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似虎更類豹。附耳瞪目,張口露齒,神態(tài)警覺,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huán)鈕,空腹、厚壁,澆鑄成形。底座空凹,內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黃”指質地為黃金,“六”為序數(shù)。
西漢金獸西漢金獸是青銅鑄造工藝與金器捶擊工藝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將兩種技法結合在一起。其全身布滿的斑紋大小一致,呈不規(guī)則的圓形,是整體鑄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擊上去的。
西漢金獸出土于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南窯莊位于盱眙縣東南22.5公里。文物系馬湖大隊公路生產(chǎn)隊在南窯莊東南清理排水溝中淤泥時,由社員萬以全中溝底挖到的。出土時,西漢金獸蓋在銅壺上,金幣貯于銅壺內,取下西漢金獸時,有幾塊馬蹄金還嵌在西漢金獸底部的凹陷處,壺內有少量水汽,沒有泥土和積水。江蘇省淮陰地區(qū)及盱眙縣文化部門立即趕赴現(xiàn)場處理。
南京博物館在出土地點做了清理發(fā)掘。探方東西長3米、南北寬2.4米。地表為0.2米的耕土層,接著是1.4米的灰黃土層,下為黃色生土。西漢金獸離地面1.2米,銅壺置于生土面上。另有一件銅器倒扣在銅壺上,罩住西漢金獸,故西漢金獸頸部留有銅銹綠斑痕跡。銅器僅存碎片,為寬沿、薄壁的銅盆,在直徑約2米的范圍內清出銅壺上脫落的梅花釘十多枚和西漢金獸面銜環(huán)上的小龍頭飾一件。確定出土文物系窖藏,窖穴露口處已破壞,現(xiàn)存窖穴下部周壁的直徑約2米,殘深0.6米。在出土地點之東,有一處漢代遺址,有繩紋簡瓦、板瓦的殘片。
西漢金獸與河北滿城二號漢墓(竇綰墓)所出鎏金銅豹相似?;⒈谥袊糯暈樯瘾F,盱眙所出金獸,鑄成豹形,說明有辟邪壓勝的作用。
2006年9月26日至11月10日,“流光煥彩——南京博物院藏歷代金銀器珍品展”在上海豫園聽濤閣展出,西漢金獸參展。
2017年1月28日,海南博物館舉辦《金玉良緣》展,西漢金獸參展。
2018年9月21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金色記憶——中國14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西漢金獸參展。
2019年5月2日,揚州博物館舉辦大運河文物精品展,西漢金獸參展。
物種爭議
據(jù)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林留根研究員介紹,金獸究竟是什么動物仍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是老虎、有人認為是獅子、有人認為是豹子。從其造型來看,應該更加接近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