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好幾座不同名稱的圍城,在九龍的林村剛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顧名思義,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著同是曾姓的族人。這座圍城并不是一座展覽式的紀念館,仍有住名居住其中。曾大屋呈長方形,共三進。
屋與屋之間有信道及天井相連;圍墻上有排列整齊之槍孔及瞭望孔,圍的四角有更樓和炮樓,用以防御外敵入侵。北面的圍墻有三個入口,門頂作圓拱形,正中的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祠堂位于最后一進排屋的中央,是舉行祭典及儀式的地方。
在大屋前面有一個庭院,從前村民便是在這里簸谷及風干農(nóng)作物。曾大屋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傳統(tǒng)式圍村建筑,它位于新界沙田東部獅子山隧道公路旁,原名山下圍。因全村居民都姓曾而得名曾大屋。始建于1848年,開村始祖曾貫萬與其弟1830年到香港謀生。初期兄弟倆在筲箕灣開打石坊,20年后在沙田東部隔田村購買山地及田畝,興建城堡式山下圍大屋,占地有6500平方米。建筑方式以屋連屋,圍成長方形的村寨,這是傳統(tǒng)圍村建造方法。大屋四角建有茶桶耳型雕堡,圍墻抵御外敵入侵之用。
交通:乘坐馬鞍山鐵路抵達沙田圍站,再步行約15分鐘便可抵達。另外,亦可乘九廣東鐵抵達大圍站,依照往車公廟的指示牌到達車公廟路后,繼續(xù)向北走,并留意往“乙明村”的指示牌,走至與沙角街的交界處時轉右,沿小路直上,便可到達曾大屋。步行時間約25分鐘;亦可于沙田新城市廣場乘搭81K號線巴士,在博康村下車,然后步行約5分鐘便到達。
曾大屋位于博康恏南端,毗鄰獅子山隧道公路,是典型的圍村之一,是曾氏家族的根據(jù)地,始建于一八四八年,歷時二十年才完成。該建筑物以花崗石、青磚及實心木材造成,是沙田保存得最完整的圍村。
沙田是近15年來飛速發(fā)展起來的住宅區(qū)。原來的沙田不過是吐露港沿岸有幾間小房子的小村子而已,戰(zhàn)后由于大規(guī)模的圍海造田,不久就形成了高層公寓林立的住宅小區(qū)。在新界,你可找到鄉(xiāng)郊幽地、傳統(tǒng)村落、配合四周環(huán)境的新市鎮(zhèn)步行徑和文化景點等極具特色的地方。沙田是新界的重要區(qū)域,以古色古香的廟宇、圍村、大自然遠足徑和沙田馬場聞名。
沙田原稱“瀝源”。瀝源即“清水之源”,因城門河而得名。明朝年間(公元1368至1644年),不少農(nóng)民在此處傍水而居。全盛時期,有超過50條村落,其中以“沙田村”最廣為人知。
1898年新界被租借予英國,當時有一位英國官員到瀝源巡視,當他詢問該處的名稱時,一位村民回答:“這里叫沙田?!弊源艘院螅吧程铩币幻阌米鞣褐刚麄€瀝源區(qū)。
1970年,香港政府于新界大興土木,建設衛(wèi)星城市,以應付不斷膨脹的人口。沙田是政府早期發(fā)展的新市鎮(zhèn),其所處位置,為填海土地。
乘九廣鐵路過了九龍?zhí)琳荆熊囘M入獅子山隧道,出了隧道,右手的山頂上有一大塊石頭,這塊石頭被稱做望夫石。據(jù)說這塊望夫石很像背著孩子等待出海未歸的丈夫的女性形象,最初還看不出像人的形狀,隨著列車向右轉變,卻越來越看它像人的模樣,很有意思。
在左右大山中間的平地,能看到很多的公寓大樓,均有30~40層的高度。這公寓群密集的地區(qū)就是沙田。沙田站與特別大的購物中心新城市廣場相連,其中日本的八百伴百貨店也在內(nèi)。因為這里只有此一家購物中心,所以周圍小區(qū)的人們均來此購物,每當周末都是顧客盈門。
香港客家人在200至300年前開始在沙田聚居。曾大屋約于130年前由一位石匠所建,這位曾姓石匠在西灣河經(jīng)營石礦場,并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發(fā)了大財,決定以畢生積蓄興建一條氏族圍村供子孫安居。曾大屋圍村采用了這位主人翁于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筑風格,因此外觀與新界其他圍村迥然不同。曾大屋是五進式建筑,北面圍墻有三個入口,正中是正門,直接通往祠堂。前庭有兩口水井,曾幾何時是圍村的食水來源。大屋瓦頂?shù)娘w檐別具特色,雕塑有鎮(zhèn)宅僻邪的作用。這條圍村通稱曾大屋,又名山下圍。
香港有好幾座不同名稱的圍城,在九龍的林村剛好有座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也最大的曾大屋。顧名思義,這座城寨式的村落,居住著同是曾姓的族人。這座圍城并不是一座展覽式的紀念館,仍有住名居住其中。
目前圍城內(nèi)雖有人住,但戶數(shù)不多,顯得冷冷清清,他們也不排斥觀光客的參觀。
曾大屋內(nèi)最特別的是家族祠堂,上頭寫著“曾氏家族議事廳”。傳統(tǒng)的木梁土墻的屋中,墻上掛滿了歷代先人的遺照,從圖像上來看,這個曾姓家還是個望族,戴有官帽、官帶的人不少。
圍城中也有一口水井,顯示圍城建筑的特色,高大的圍墻及了望臺為的是御敵,城中的水井則是為了避免用水匱乏,遇敵圍攻時用能自給自足。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又名曾三利)于1848年建造,歷時二十年,至1867年才建成。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
一、曾氏在西灣河經(jīng)營石礦場,并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后來致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劫漁船得咸魚16甕,登門求售,曾以每甕800錢買下,后來他發(fā)覺咸魚下面全是金銀,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采用了曾氏的五華老家的建筑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墻采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筑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臺,用以對付盜賊的侵襲。本來曾大屋外面有一條護城河圍繞整座堡壘,以吊橋銜接,但現(xiàn)已遭填塞,吊橋亦拆去。
村內(nèi)的建筑主要分上、中、下三廳,廳與廳之間有天井分隔,這三個廳又稱為三楝上下進與左右兩橫屋相連,形成棋盤狀,圍屋內(nèi)有住房百多間。圍村入口有三個大門,中門最大,門頂圓拱形,四周以麻石砌成,門頂石匾鐫刻著“一貫世居”,門上有酸枝木和鐵枝制成的門閂,并有一道鐵門。正廳門前有“大夫第”木匾和“祥征萬?!笔摇Mピ簝?nèi)還有兩口井。
曾大屋的建筑充滿官家氣派,將防御和抗敵的因素集于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