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紀昀,大名鼎鼎。那個同乾隆、和珅三人間的插科打諢之人,俗稱紀大煙袋,這三個活寶級人物就是三人一臺大戲,少了一個仿佛都成不一面鏡子,把個人間的喜怒哀樂、忠奸善惡皆以喜劇的形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倒也淡化了人間的苦與樂,讓人以旁觀者的角度,歡笑欣賞。那么,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紀曉嵐如何呢!紀曉嵐不僅是清官、學者、作家,他的家訓“四戒”“四宜”“四莫”,充滿人間煙火,值得學習。
紀曉嵐是官場驕子,但科場并非一帆風順。傳說他科考的原動力是來自于鄰家女孩文鸞,小女子文靜但有個性,她也是紀曉嵐的初戀情人。紀曉嵐跟文小姐真情告白:你嫁給我吧!結果文小姐答:親!那你好好學習吧,等你有了功名再來做我的心上人。于是,紀曉嵐發(fā)奮圖強,廢寢忘食,就差頭懸梁、錐刺股了。第一年沒考上,三年后,再考,終于考上了!結果呢!文小姐病死了!
做官也不像在影視中的那么太順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兩準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污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曉嵐因為通風報信而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肚迨犯濉防锸怯杏涊d的:“昀為姻家,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比俗铍y過的就是親情關,因為紀曉嵐與盧見是姻親,紀曉嵐的長女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盧蔭文。好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修《四庫全書》需要,由劉統(tǒng)勛薦舉,紀曉嵐方被從新疆召回。劉統(tǒng)勛,何許人也?“劉羅鍋”劉墉的父親。
紀曉嵐也溜順拍馬,因主子好這么一口,但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大是大非,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如對彌勒佛的笑,不僅把乾隆爺拍得舒服,還讓他老人家佩服。一天,紀曉嵐陪同乾隆皇帝游大佛寺。君臣二人來到天王殿,但見殿內(nèi)正中一尊大肚彌勒佛,袒胸露腹,正在看著他們憨笑。乾隆問:“此佛為何見朕笑?”紀曉嵐從容答道:“此乃佛見佛笑?!鼻枺骸按嗽捲踔v?”紀曉嵐道:“圣上乃文殊菩薩轉世,當今之活佛,今朝又來佛殿禮佛,所以說是佛見佛笑。”乾隆暗暗贊許,轉身欲走,忽見大肚彌勒佛正對紀曉嵐笑,回身又問:“那佛也看卿笑,又是為何?”紀曉嵐說:“圣上,佛看臣笑,是笑臣不能成佛。”乾隆點點頭卻在心里佩服紀曉嵐善辯,因為這正拍到乾隆心頭癢癢處,這就是水平和藝術。
紀曉嵐集官員、學者、作家等多種身份于一身,官至一品,被譽為“大清第一才子”,清代著名的清官。他身后并未給子孫留下白銀田產(chǎn),卻為紀氏一門傳承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紀氏家訓。在紀氏家訓中,他對子女的“四戒”與“四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補充,既告訴后人什么不該做,又告訴后人應該怎么做?!八慕洹笔牵阂唤潢唐穑鋺卸?,三戒奢華,四戒驕傲?!八囊恕笔牵阂灰饲谧x,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家訓簡潔明了,滿滿人間煙火,又深刻透徹。
紀曉嵐閱歷豐富,看透人間冷暖,對待教育子女,貴在身體力行,比如“戒奢華”,他的一件破皮袍,能穿七八年。除了“四戒”“四宜”外,紀氏家訓中還有“四莫”:“貧莫斷書香,富莫入鹽行,賤莫做奴役,貴莫貪賄贓。”跟“四戒”“四宜”相比,“四莫”著重強調(diào)的是一個人處理貧富、貴賤關系時的“底線思維”,再窮也不能放棄讀書,做再大的官也不要受賄貪贓。這并非紀曉嵐憑空想出來的,而是來自于他的人生經(jīng)驗,甚至來自于自己曾經(jīng)的慘痛教訓中。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這是紀曉嵐自作的挽聯(lián),也是他一生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他深知世事艱辛,起落無常,唯有不斷汲取經(jīng)驗教訓,盡力做好自己。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上這么寫道:“當世宦家子弟,每盛氣凌轢,以邀人敬,謂之自重。不知重與不重,視所自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官二代如何贏得別人的尊重?不能靠“我爸是李剛”,而要靠自己的奮發(fā)有為,還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僅靠“鄰家女孩”為動力,也是不行的。
紀曉嵐,人見人愛,婦孺皆如此,這應該歸功于關于他的喜劇色彩的影視劇以及民間各種版本的故事和傳說的傳播。人間事一概板著面孔的說教,倒不如于說笑中讓人在親近和自然里去接受,在輕松中潛移默化,善終究是善,惡終究是惡。紀曉嵐家訓“四戒”“四宜”“四莫”,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