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忠譜》又名《五人義》,為明末清初李玉所作昆曲傳統(tǒng)劇目,共二十五折。
明代天啟年間吏部員外郎周順昌,重于名節(jié),嫉惡如仇,因不滿宦官魏忠賢專權(quán),被閹黨矯詔削官,回到蘇州清貧度日。時(shí)閹黨正大肆迫害東林黨人,蘇州織造太監(jiān)李實(shí)和巡撫毛一鷺都是魏閹的走狗,為了討主子的歡心,便陰謀迫害作為東林黨人的周順昌。順昌大義凜然,一方面照常拜訪處于逆境中的東林人士文震孟和魏大中,一方面跑到魏閹的生祠中罵像斥奸。毛一鷺為此上疏,魏忠賢大怒,矯旨派緹騎到蘇州逮捕順昌。順昌素得民心,被逮之日,群情鼎沸,數(shù)萬市民不約而同地到府院焚香請(qǐng)?jiān)?。而廠衛(wèi)緹騎竟不顧民意,強(qiáng)行抓走周順昌,于是激起民變。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yáng)、周文元等五位義士帶領(lǐng)群眾,沖進(jìn)察院,打倒緹騎。閹黨下令捉拿亂民,陰謀屠殺百姓。五人為免全城遭難,挺身而出自首就義。而周順昌被秘密解到京都后,在獄中備受種種慘刑而死。及至崇禎皇帝即位,魏閹伏誅,群奸論罪。蘇州市民欣喜若狂,拆毀生祠,重新安葬五位義士。朝廷頒詔,褒揚(yáng)周順昌清忠風(fēng)世。
該劇目有《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影印清順治刊本,又有《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排印本。昆班藝人曾抽取劇中五人倡義一節(jié),以《五人義》的本戲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