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漈頭,地處屏南縣棠口鄉(xiāng)海拔800多米的山面上,肇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810多戶村民在此過著愜意的慢生活。近年來,隨著縣、鄉(xiāng)、村三級下大力氣對古村進行文物保護和環(huán)境整治,這個寧靜的山村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先后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和福建“十大醉美村落”、省級“鄉(xiāng)村記憶檔案示范點”等榮譽稱號,并被認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鯉魚溪兩旁,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夾道而建,在群山環(huán)抱中,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漫步幽幽古巷,猶如走進悠遠綿長的歷史。
漈頭是屏南的大村,過去還是遠近聞名的富村,文人、仕宦、富紳多,所以漈頭古民居既有土墻青瓦、樸實無華的平民住房,也有粉墻黛瓦、雕梁畫棟的豪宅。不加飾面的黃色夯土墻,做成與徽式民居類似的馬頭墻模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景觀。
漈頭的古民居內,有一座耕讀文化博物館,吸引了眾多游客。文化博物館館藏各類古物、文物1萬余件,從皇帝下的圣旨和欽賜匾額,到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寶,再到農(nóng)民干活用的各種器具和各類生活用品,展區(qū)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
耕讀文化博物館館長張書巖,2009年從縣旅游局退休后,回到老家漈頭村。為搶救古村文化,他收集散藏在民間的古文物,并租來10多座古民居,辦起這座耕讀文化大觀園。
看著琳瑯滿目的物件,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每一件物件似乎都在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還原了漈頭人晴耕雨讀的耕讀場景。
漈頭還有“戲劇之鄉(xiāng)”之稱,屏南縣地方戲有4個劇種發(fā)祥于此,現(xiàn)保留完整的劇種有閩劇和平講戲。2008年12月,漈頭平講戲被列入國家級第2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在村北通往雙溪鎮(zhèn)的古道兩旁,有全國少有福建僅有的石牌坊群。漈頭人敬重禮教,婦女矜持節(jié)孝,朝廷予以表彰。這里共建石坊10座,設計大方,雕刻精細。可惜都已損毀,現(xiàn)只留下石牌坊殘架。通過一座座石牌,可以窺出封建禮教下漈頭婦女的悲壯命運。
一座座民居,一條條街巷,一副副楹聯(lián),行走在漈頭,處處感受到古風古韻,猶如置身于空靈恬靜的遠古生活畫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