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墩水庫位于鰲江流域橫陽支江上游,壩址坐落在橋墩鎮(zhèn)仙堂村。玉龍湖是橋墩水庫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湖。庫容8433萬立方米,水域面積3平方公里,景區(qū)總面積17公里,距縣城靈溪鎮(zhèn)12公里,距溫州市區(qū)90公里,直通104國道和甬臺溫高速路。
1956年1月,平陽縣人民委員會通過《關于興修南港水利的決議》橋墩建水庫居南港水利的“治本”目標,應屬遠期目標。
1957年5月,由電力工業(yè)部上海水力發(fā)電設計院,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聯合組成的普查隊,完成了《鰲江流域普查報告》,由于上游多峽谷,而下游南港片區(qū)過于平坦,故雨水不易調節(jié),每逢汛期暴雨,洪水直瀉江西平原,常患水災。而江南垟因河道長而源流短,水資源又比較缺乏,一遇旱天,便川源枯竭,常患旱災。下游可謂旱澇不止。
195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今冬明春大規(guī)模地興建農田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決定》,縣區(qū)鄉(xiāng)各級領導大搞群眾性的治水運動,觀美等一批水庫先后動工,橋墩建水庫提前擺上議事日程。
1958年2月,時任省水利廳副廳長吳又新率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到橋墩現場踏勘,提出可以在水游興建水庫,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fā)電的建議。溫州地委、平陽縣委決定建設橫陽支江上游水庫,壩址設在橋墩鎮(zhèn)大玉沙,人稱橋墩水庫。上報浙江省委批準,得到同意。
1958年2月,平陽縣人民委員會編制《平陽縣橋墩門水庫初步設計及南港規(guī)劃》。同年8月上旬,平陽縣南港水利工程指揮部成立,縣委副書記陳常修指揮。
1958年9月,橋墩水庫工程正式動工。
由于時值“大躍進”時期,工程指揮部提出“土法上馬,就地取材;依靠群眾,自力更生”的口號,先從水庫灌溉受益地區(qū)橋墩、靈溪、麻步調度民工3500人,自帶口糧、自帶工具、自帶被鋪進駐工地,參加水庫建設。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的管理制度。
1959年10日,工程進入大施工階段,提出“高速度、高工效、高質量和超定額、超規(guī)劃”口號,開展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全縣民工凋度也增加到1.4萬人;出現寒冬臘月赤搏勞動和跑步拉車等勞動場面,也出現了少數頭腦比較清醒的干部說了真話,被作為白旗“拔掉”的情況。
1959年12月27日 《浙南大眾》更是發(fā)表了題為《學橋墩(水庫),趕橋墩,超橋墩》的社論。
1960年1月10日和16日,縣長盧聲亮和溫州地區(qū)專員邱華清公別給橋墩頒發(fā)“嘉獎令”。干部中的熱情再次被直鼓起,而出現了個別民工夜間坐“紅車”(暗車)離開工地,赴福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