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渦蟲綱(Turbellaria)的代表動物。Planaria指真渦蟲屬,而planarian一詞則指片蛭科(Planariidae)及近緣科的動物。渦蟲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塊下,以活的或死的蠕蟲、小甲殼類及昆蟲的幼蟲等為食物。
扁形動物門,渦蟲綱(Tubellaria)中淡水生活的習見種類,屬三腸目(Tricladida)。
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近400種,我國記錄7種,以日本三角渦蟲(Dugesiajaponica)分布最廣,這也是亞洲東部常見的一種。且日本三角渦蟲在我國分布極其廣泛,從臺灣、香港、云南、福建至北京、遼寧、吉林絕大多數(shù)省市均有分布。
海產(chǎn)渦蟲中許多是原始種類,多腸目(Polycladida)渦蟲的腸有許多側枝;無腸目(Acoela)無腸;單腸(Rhabdocoelida)的腸為一直管。有的自由生活,少數(shù)寄生。陸生的土蠱(Bipalium),生活在山區(qū)潮濕隱蔽處,最長的可達1尺。
用放大鏡或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渦蟲體扁長,背部微凸,灰褐色;體前端呈三角形,兩側略突起稱耳突,前端背面、耳突內(nèi)側有一對黑色眼點;體后端稍尖。用解剖針將蟲體翻至腹面向上,可見其腹面較扁平,顏色較淺,密生纖毛,腹面近體后1/3處有口。
體呈葉片狀,柔軟,有纖毛。頭鏟形,有兩眼,有時具觸須。尾尖。口在腹面后側,常在近體后1/3處。無體腔。咽可從口內(nèi)伸出,咽下接腸,腸為盲管。體長一般約3~15公厘(0.1~0.6寸),有的超過30公分(約1尺)。熱帶種色鮮艷,北美的Dugesia屬黑灰或褐色,波浪式游泳或匍匐前進。多數(shù)肉食性,夜出取食原生動物、小螺和蠕蟲。雌雄同體。生殖器在初秋開始發(fā)育。春季產(chǎn)出含受精卵的卵繭,發(fā)育不經(jīng)變態(tài)。平角渦蟲屬(Planocera)有一幼蟲期在卵內(nèi)度過。有些種在產(chǎn)卵繭后身體一分為二,每一半又長成新個體。微口渦蟲屬(Microstomum)的尾端能長出新個體,稱為芽,能附在母體上一段時間,有時3或4個芽組成鏈狀。渦蟲由于再生能力強而常用于實驗。
渦蟲大多生活在潔凈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在溪流淺水處的,多隱于石塊下面,晝伏夜出。身體柔軟,頭部具眼點和耳突,體呈樹葉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纖毛,可爬行。全體淡褐色,長10余毫米。頭呈三角形,背側有1對黑色眼點,兩側各有一耳突,為嗅覺器官。體末端鈍尖。體中部稍后處的腹中央有口,連于咽囊,囊內(nèi)有一肌肉性管狀的咽,可伸出體外。咽與腸相連,腸分3枝,1枝向前,2枝向后。渦蟲以蠕蟲、甲殼類、昆蟲等為食,咽吸住食物后,腸即分泌消化液,使之溶為液狀物,再吸入腸內(nèi),進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無肛門。養(yǎng)分為腸壁吸收,貯存于實質(zhì)中。代謝產(chǎn)物由原腎管排除,許多排泄孔位于背側。呼吸作用經(jīng)體表進行。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復雜,生殖孔位于口后。生殖時,二渦蟲尾端一段腹面相貼在一起,生殖孔相對,互相交換精子。卵在體內(nèi)受精,數(shù)個受精卵和卵黃(營養(yǎng)物質(zhì))被生殖囊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狀卵繭包裹,排出體外,在外界孵化成幼渦蟲。渦蟲再生力極強,是一種很好的實驗材料。橫切為2段或多段,每段均可再生成一完整的渦蟲。
野外采回的渦蟲,可移入金魚缸或其他玻璃容器內(nèi)飼養(yǎng)。飼養(yǎng)缸必須很干凈,否則就會影響渦蟲正常生活,甚至會引起死亡。另外,渦蟲有避光的習性,飼養(yǎng)缸要放在陰涼處,缸內(nèi)放些采集地帶回的小石塊。缸口蓋上一層紗布,以防蚊子等產(chǎn)卵。飼養(yǎng)水最好用井水,如用自來水,須放2-3天后才可使用。
渦蟲喜食易消化的動物性食物,可用新鮮的動物肝臟或煮熟蛋黃喂餌,也可喂少量魚蟲。一般每周飼食一次,可在換水前進行??砂迅位虻包S分成指甲大的小塊,投入缸底,渦蟲會很快地吸附其上,伸出咽取食。幾小時后,渦蟲的體色會有明顯的變化;喂肝時體色變深,喂蛋黃時體色變黃。
及時換新鮮水是飼養(yǎng)渦蟲的關鍵,在夏季尤為重要。換水時,用毛筆將渦蟲一一移入盛有清水的臨時容器里,把飼養(yǎng)缸內(nèi)的水倒掉,并刷洗干凈,再注入清水,最后將渦蟲移回。渦蟲對水質(zhì)很敏感,一旦飼養(yǎng)水開始變質(zhì),渦蟲就會離開水底石塊,或浮上水面,或不安地游動,這時應立即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