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鼠兔棲息于各種草原、山地林緣和裸崖。是高海拔動物,主要棲息在海拔2850-4100米的天山裸巖地區(qū)。而實際棲息地僅占分布區(qū)面積的17.05%。這些地區(qū)全年大部分時間都被積雪覆蓋,植物特別稀少,其棲息環(huán)境及食物基地條件很差,特別是冬季生存環(huán)境更為惡劣。
生活在天山山脈高寒山區(qū),是中國新疆特有的一個物種。
伊犁鼠兔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成年伊犁鼠兔體重240克,體長約160-200毫米,耳和后足的長度是鼠兔屬里最大的一種。耳,須很長,超過8厘米。毛色較鮮艷,額頭和頸側有3塊棕色斑點,額、頂是明顯的銹棕色斑,頸背有一塊淺色斑。夏毛體背棕黃或棕褐,頭骨門齒孔和腭孔為一孔。是中國特有物種,是當前國際公認的鼠兔屬僅有的24個物種中,耳朵最大、后足最長、體形最大的一種。
外形略似鼠類,耳短而圓,尾僅留殘跡,隱于毛被內。因牙齒結構(如具兩對上門齒)、攝食方式和行為等與兔子相象,故名。后肢比前肢略長或接近等長;頭骨上面無眶上突;上顎每側只有2枚臼齒。雄性無陰囊,雌獸有乳頭2-3對;全身毛被濃密柔軟,底絨豐厚,與它們生活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qū)有關;毛被呈沙黃、灰褐、茶褐、淺紅、紅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鮮艷或深暗。
上頜有1對前后重疊的門齒。和像嚙齒動物一樣,在門齒與頰齒間有寬闊的齒隙(缺犬齒、部分門齒和部分前臼齒)。草食性,具雙重消化功能,即盲腸富集大量維生素后,膠囊裹著成軟糞,自肛門排出,再被自己吞咽,又經消化,充分利用維生素(軟糞含維生素比正常糞便多數倍),再排出的糞便才是圓形硬糞便。
伊犁鼠兔習慣群居。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棲。白天活動,常發(fā)出尖叫聲,以短距離跳躍的方式跑動。不冬眠,有儲備食物的習慣,當冬天來臨時,依賴所儲備的食物過冬。為草食性動物,多以金蓮花、虎耳草、雪蓮等高山植物為食,由于這些植物多生長于高海拔的巖壁石縫間或小臺地,伊犁鼠兔常常餓肚子。伊犁鼠兔還有許多天敵,有白鼬、石貂、狐貍和各種猛禽。
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產仔1-3窩,每胎2-11仔。幼仔晚成性,身體裸露,沒有毛皮覆蓋,眼未開,不能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