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山羊是古老的毛用山羊品種,屬于毛用山羊品種之一原產(chǎn)于土耳其草原地帶走耳其首都安卡拉周圍,主要分布于氣候干燥、土層瘩薄、牧草稀疏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在安哥拉高原上繁殖最多,具有生產(chǎn)光澤好、價值高的馬海毛,因此逐漸被人們重視,16世紀相繼出口到一些國家。安哥拉山羊產(chǎn)毛量高,毛長而有光澤,彈性大,且結實,國際市場上稱之為馬海毛,用于高級精紡,是羊毛中價格最昂貴的一種。后又擴散到阿根廷、萊索托、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等國家飼養(yǎng)。西歐一些國家引進則未獲成功?,F(xiàn)以土耳其、美國和南非飼養(yǎng)最多,該品種公、母羊均有角,顏面平直耳大下垂,嘴唇端或耳緣有深色斑點頹短體軀窄。全身被毛白色由辮狀結構組成呈波浪形具絹絲光澤。成年公羊體重40·5千克母羊30·5千克。安哥拉山羊體格中等,公、母羊均有角,耳大下,垂鼻梁平直或微凹,胸狹窄,民傾斜,骨骼細,體質較弱。全身被毛白色毛被由波浪形或螺旋形的毛辮組成毛辮長可垂地。成年公羊體重40·5千克母羊30·5千克。羊毛長度13·6厘米,細度平均32微米左右。
安哥拉山羊性成熟較晚,一般母羊18齡開始配種多產(chǎn)單羔,繁殖率及泌乳量均低。羔羊在大群粗放條件下放牧成活率為75%。安哥拉山羊被毛主要由無髓同型毛纖維組成,部分羊只的被毛中含有3%左右的有髓毛。剪毛量公羊為35·.0千克,母羊為25·5千克。毛股自然長度18·5厘米,最長可達35厘米,毛纖維直徑35·2納米,羊毛細度隨年齡增大而變粗。羊毛含脂率6%,凈毛率65%。在土耳其每年剪毛一次美國和南非年剪兩次。與本地品種羊的雜交其后代產(chǎn)毛量和羊毛品質一般隨雜交代數(shù)的增加而提高但體重則降低。
滄山黑山羊全名滄山黑山羊,肌纖維細,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膻味極小,營養(yǎng)價值高,被認定為綠色山羊品種,養(yǎng)殖中攝取多種中藥成分的草食,肉質并具有藥用滄山黑山羊價值,經(jīng)權威部門進行肉質分析,蛋白質含量高達20%,脂肪低于3%,膽固醇含量僅為60mg/kg,15種氨基酸含量齊全,特別是人體必須氨基酸尤為豐富,滋補作用極強,長期食用,可補虛、強體,特別適用于年老、體弱、多病者,常食用黑山羊或配以適宜的滋補藥品,以達到補虛、健康、延年的作用.經(jīng)過養(yǎng)殖發(fā)現(xiàn)滄山黑山羊適宜規(guī)模圈養(yǎng)或放養(yǎng)的。滄山黑山羊全身純黑光亮,無雜毛,皮呈青緞色,是一種極其珍貴食品資源。肉質優(yōu)良等特點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酒店餐飲行業(yè),肉制品加工業(yè)對此的需求日益上升,是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及港澳臺地區(qū)享有較高聲譽、傳統(tǒng)專供香港的優(yōu)質山羊品種。該羊抗病力強,耐寒、耐熱、耐粗飼,能適應產(chǎn)區(qū)0~40℃的氣溫環(huán)境,繁殖率高,一般可年產(chǎn)兩胎,每胎可產(chǎn)兩羔,養(yǎng)殖滄山黑山羊經(jīng)濟效益好是山區(qū)農民發(fā)家致富的一個重要的養(yǎng)殖門路。飼草資源豐富的山區(qū)農民可大力發(fā)展山羊生產(chǎn)。湖南地區(qū)特有的滄山黑山羊是經(jīng)湖南常德鼎城區(qū)黑山羊種苗繁育基地多年培育的山羊品種,純綠色草食動物,是我國確認的無公害草食類肉用性地方良種羊之一,業(yè)已被列為中國黑山羊保護種群。滄山黑山羊主要采食于天然牧草和無公害綠色植物,其毛色純黑,有著體型高健,性情溫順,出生重,生長快,耐潮濕炎熱,抗病力強,出肉率高,肉質好等優(yōu)勢特點,幼羊出生重達3~5公斤,成年羊最重可達100公斤左右,出肉率高達58.9%至60%,為純綠色最佳肉食品;其毛皮光澤度強,為優(yōu)質板皮。隨著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結構的改變,山羊肉作為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綠色安全食品市場需求日益增大,特別是滄山黑山羊已成為最搶手的綠色肉食品,被國內外市場普遍看好,供不應求。滄山黑山羊以其容易繁殖生長,經(jīng)濟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為無公害草食類肉用性動物,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
波爾山羊原產(chǎn)自于南非,是世界上十分著名的以肉用為主的山羊品種。目前主要分布在德國、美國、新西蘭等地。波爾山羊可分為5種類型,普通型、長毛型、無角型、土種型和改良型。改良型的山羊體型比較均勻,羊毛色澤一致,生長較快、體型比較大,內質好,有很強的適應性,是一種作為理想的山羊品種。當前,世界上肉用最為優(yōu)質的山羊品種就是原產(chǎn)自于南非的波爾山羊,波爾山羊有著十分明顯的肉用體型,背部寬并且平直,腿部短、粗壯,肋骨開張較好。山羊的主要部位有著豐滿的肌肉,身體呈現(xiàn)圓桶形狀。羔羊的生長速度也比較快。
波爾山羊的結構比較勻稱,身體結實,有十分明顯的肉用特點,波爾山羊的鼻梁隆起,耳朵長、寬,較光滑,呈下垂勢。公山羊羊角的彎曲方向是向后、向下,母山羊的羊角則是向上、向外。波爾山羊的眼睛是棕色的,有一定的光澤。頭、頸以及肩部結合較好,頸部粗壯。山羊胸部寬深,肋骨開張較好,有平直的背腰,腹部大而緊湊。脊骨末端的長和寬比鈄小,山羊的臀部以及股部的肌肉比較豐滿。有粗壯的四肢,羊蹄堅實,山羊的步態(tài)比較穩(wěn)健。公山羊的胸頸部褶皺褶比較明顯,睪丸發(fā)育良好,大小對稱、適中。母山羊的乳房發(fā)育比較好,比較柔軟,富有彈性,乳頭比較勻稱。被毛是白色的,毛質短且有光澤,頭部以及耳部呈現(xiàn)淺棕色或者是深棕色,額部呈現(xiàn)廣流星。
分布于草原、山地等干燥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溫帶。人類也有馴養(yǎng)。
角細,它的角很長,向兩側開張。山羊的瞳孔在擴大時,其形狀就接近矩形,這是由山羊眼睛玻璃體的光學特性、視網(wǎng)膜的形狀和敏感度,以及山羊的生存環(huán)境和需要決定。事實上,大多數(shù)蹄趾類動物的瞳孔在放大時,都近似于矩形。
山羊勇敢活潑,敏捷機智,喜歡登高,善于游走,屬活潑型小反芻動物,愛角斗。
山羊的覓食力強,食性雜,能食百樣草,對各種牧草、灌木枝葉、作物秸稈、菜葉、果皮、藤蔓、農副產(chǎn)品等均可采食,其采食植物的種類較其他家畜廣泛。據(jù)對5種家畜飼喂植物的試驗,山羊能采食的植物有607種,不采食的有83種,采食率為88%,而綿羊、牛、馬、豬的采食率分別為80%、64%、73%和46%在飼草匱乏的情況下,山羊覓食力較強。在荒漠、半荒漠地區(qū),牛不能利用的多數(shù)植物,山羊也能有效利用。山羊的采食時間大多集中在白天,日出時開始采食,但并不連續(xù)采食,而是在每天的一定時間內攝食量大,而在其他時間進行反芻、休息。據(jù)測定,每天清晨和黃昏,山羊的采食量大。因此,在舍飼或半舍飼半放牧時,供給山羊的草料應多樣化,且需少食多餐。
山羊具有較強的合群性。無論放牧還是舍飼,山羊總喜歡在一起活動,其中年齡大、后代多、身強體壯的羊擔任“頭羊”的角色。在頭羊帶領下,其他羊只能順從地跟隨放牧、出入、起臥、過橋及通過狹窄處。合群性給山羊的大群放牧提供了便利。
山羊性成熟早,繁殖力強,具有多胎多產(chǎn)的特點。大多數(shù)品種的山羊每胎可產(chǎn)羔2~3只,平均產(chǎn)羔率200%以上,比綿羊產(chǎn)羔率高得多。山羊的多胎性使其繁殖效率遠大于綿羊,為自繁自養(yǎng),發(fā)展肉羊規(guī)模養(yǎng)殖創(chuàng)造了條件。
山羊喜清潔、愛干燥,厭惡污濁、潮濕,其嗅覺高度發(fā)達,采食前總是先用鼻子嗅一嗅,凡是有異味、沾有糞便或腐敗的飼料,被污染的飲水或被踐踏過的草料,山羊寧愿受渴挨餓也不采食。因此,羊場應選擇在干燥、通風、向陽的地方,喂給的草料要少給勤添,飲水要放在水槽或水盆里,保持清潔衛(wèi)生。
羊舍應選在地勢高燥、排水良好,向陽的地方。羊舍地面要高出地面20cm以上。建筑材料應就地取材,總的要求是堅固、保暖和通風良好。羊舍的面積可根據(jù)飼養(yǎng)規(guī)模而定,一般每只羊要保證1.0~2.0m2。每間羊舍不能飼養(yǎng)太多羊,否則不易管理,還增加了傳染病發(fā)生的幾率。參考值為種公羊1.5~2.0m2/只,空懷母羊0.8~1.0m2/只,妊娠或哺乳母羊2.0~2.3m2/只,幼齡羊0.5~0.6m2/只。羊只多時,為方便飼養(yǎng)管理,應設飼養(yǎng)員通道,通道兩側用鐵筋或木桿隔開,羊吃料和飲水時,從欄桿探出頭采食或飲水。羊舍的高視羊舍的面積而定,如果是封閉羊舍,高度要考慮陽光照射的面積
一般情況下,優(yōu)質種公羊10月齡時可適量配種。種公羊配種初期,要適當配種。羊放牧后,種公羊晚上要單獨分圈飼養(yǎng),讓種羊有充分時間休息,還要補飼一定的精料。公羊一歲可正式投入配種生產(chǎn),但都必須進行補料。每只種公羊的配種及受體母羊受配情況,都要有詳細的記錄,以便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調整,使每只種公羊發(fā)揮最大效能。要想種公羊體格健壯、膘情適中、精力充沛、性欲旺盛并具有良好的精液品質,必須加強種公羊的飼養(yǎng)管理,以提高種公羊的利用率并延長其使用年限。種公羊的飼養(yǎng),要求飼料營養(yǎng)價值高,有足量優(yōu)質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無機鹽等,且易消化,適口性好。非配種期,每天定時喂給兩次優(yōu)質青干草和少量鮮綠多汁飼料,同時每只成年種公羊每天補給全價配合飼料0.3kg左右。采精期每天補給全價配合飼料0.4kg左右,最好補飼生雞蛋1~2枚。公羊每天放牧的時間為6~8h,任其自由采食。這樣不僅可以保持種公羊良好體型,增強抗病能力,而且可增強其性欲。種公羊還要定期進行檢查、預防接種和防治體內、外寄生蟲,日常應注意觀察種公羊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現(xiàn)疾病,要及時進行治療。
在母羊懷孕前3個月,加強放牧,做到不急趕、不打、不嚇、慢出、慢進、嚴禁擁擠。使母羊盡快復膘,保證胎兒生長發(fā)育,防止流產(chǎn)。在懷孕最后兩個月,一方面胎兒生長發(fā)育快,新增體重約占羔羊初生體重的90%,需要營養(yǎng)物質較多;另一方面母羊胃容積隨胎兒增長受到影響。因此,加強放牧的同時要補以適量的營養(yǎng)全面的精料,在滿足能量、蛋白需要的同時,要適當添加一些礦物質,多種維生素等,以滿足羔羊生長及基礎代謝需要。
(1)羔羊落地后,立即掏盡和擦干口鼻腔內粘液,不僅利于呼吸,還避免誤咽羊水而造成異物性肺炎;同時擦干頭、四肢、腹下粘液,身軀上讓母羊自行舔食干,以利母子親和;及時斷臍和消毒,將臍帶距腹部3~4cm處用5%碘酒溶液消毒后剪斷。
(2)初產(chǎn)羔要吃好初乳,用溫消毒藥水清洗母羊乳房并擦干,擠掉最初幾滴奶后,盡快讓羔羊吃上、吃好初乳,以獲得較高的母源抗體。
(3)搞好羔羊的欄舍衛(wèi)生,勤換產(chǎn)欄墊草,保持產(chǎn)欄清潔干燥及母仔羊衛(wèi)生,夏季產(chǎn)欄舍要通風良好,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4)加強缺奶羔羊的補飼和護理,無母孤羔及一胎多羔羊,我們應采用寄養(yǎng),擠其他母羊奶哺喂或用牛奶人工補飼。
放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羊兒吃飽吃好,達到膘肥體壯。
根據(jù)筆者多年的牧羊經(jīng)驗,羊一天的攝食時間應不低于8h,要達到“四個飽”。羊從上山采食到反芻叫一個飽,一個飽的周期是2h左右,四個飽應是8h。
(1)夏秋季因日長夜短,氣溫高,羊的飲水量增加,需食量增加,此時應一天放牧兩次,中午讓羊回到圈舍中休息、飲水并適當補鹽,具體的時間是早晨7~11點,下午4~8點。
(2)冬春季晝短夜長,氣溫低,牧草老化,此時必須延長放牧時間,讓羊只多攝入營養(yǎng),應全天放羊,早9~10點上山,下午5~6點收羊。
(3)適當輪牧,緩解草場壓力,減少寄生蟲病發(fā)生。
山羊越冬管理時間是指每年農歷十一月到次年二月上旬。歷時3個半月時間,在此期間氣溫低,牧草枯,所以越冬管理實際就是人為地在越冬期內造就一個溫暖的生活環(huán)境和補給充分的草料或精料。
(1)山羊性溫怕寒,適宜的溫度15~25℃。當溫度低于10℃時,山羊采食量、采食時間減少,好動性不明顯。當氣溫低于5℃時,多數(shù)羊只停止采食,出現(xiàn)群體取暖或往低洼處避寒。如果哺乳母羊在5℃以下,連續(xù)受寒兩天,多數(shù)母羊停止泌乳,這是造成冬羔大量死亡的致命因素,也是多數(shù)養(yǎng)羊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長時間的陰雨和下雪結冰時,應停止放牧,轉為圈養(yǎng)。
(2)越冬期氣溫低、草質差,放牧時山羊攝食量減少,攝入的牧草營養(yǎng)差,而抵御風寒,又要消耗過多體能,如不人工補料,羊的代謝就會失去平衡而紊亂,膘力下降,體質變差,免疫力降低,發(fā)病率升高,造成大批死亡,所以冬季必須補料和調整營養(yǎng)。
山羊疾病防治一直是山羊生產(chǎn)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必須引起養(yǎng)殖戶的高度重視。在管理上除做好清潔衛(wèi)生和防寒保暖外,定期消毒、免疫注射和驅除體內、外寄生蟲是預防山羊疾病、降低死亡率和提高養(yǎng)殖效益的3大技術措施。養(yǎng)殖戶每月需對羊圈和運動場進行一次徹底消毒。消毒藥可選用高效碘、百毒殺或燒堿等,最好輪流使用不同的消毒藥,以增加消毒效果。山羊體內、外寄生蟲春秋各驅蟲一次。本著以預防為主的原則,除每年應進行的春秋兩季口蹄疫強制免疫外,還應在羔羊15日齡時,內唇粘膜注射傳染性膿皰皮炎活疫苗(羊口瘡);30日齡時肌肉注射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苗;60日齡時尾根皮下注射山羊痘疫苗;90日齡時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21~28d重復一次。各種疫苗使用時要詳細閱讀說明書,接種前應搖均,嚴格按照劑量注射,減少免疫失敗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