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等開闊地帶。
澳大利亞、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新西蘭、巴基斯坦、俄羅斯聯(lián)邦、泰國、東帝汶、越南。旅鳥∶阿富汗、孟加拉國、斐濟、芬蘭、關島、愛爾蘭、哈薩克斯坦、馬爾代夫、馬耳他、毛里求斯、緬甸、新喀里多尼亞、挪威、塞舌爾、西班牙、英國、美國。
繁殖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河北北部;四川、云南、貴州、西藏東南部和臺灣等地
額灰白色;頭頂至后頸黑褐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背、肩、腰絲光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尾羽羽軸末端延長呈針狀。翼覆羽和飛羽黑色,具紫藍色和綠色金屬光彩。飛羽內(nèi)側邊緣較淡,呈煙色,最內(nèi)側飛羽的內(nèi)側白色。頦、喉白色;胸、腹煙棕色或灰褐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112-145克,雌性110-150克;體長雄性192-205毫米,雌性194-204毫米;嘴峰雄性8.5-11毫米,雌性8-10毫米;翅雄性193-209毫米,雌性195-212毫米;尾雄性47-73毫米,雌性53-68毫米,跗跖雄性14-21毫米,雌性14-23毫米。
常成群在森林上空飛翔,尤其是開闊的林中河谷地帶。有時亦見單只或成對飛翔。飛翔快速,時而沖向高空,時而急劇直下,發(fā)出“嗖嗖”聲響,是鳥類中飛行速度最快的種類之一。主要以雙翅目、螞蟻、鞘翅目等飛行性昆蟲為食。捕食在空中,邊飛邊捕食,有時也近地面或水面低空飛行捕食。
白喉針尾雨燕是夏候鳥。春季于4-5月遷來,秋季于9-10月遷走。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懸?guī)r石縫和樹洞中。每窩產(chǎn)卵2-6枚。卵白色,大小為27.5-32.2×17.5-19.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