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塔爾古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Stari most,又譯莫斯塔爾老橋)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莫斯塔爾的一座16世紀的橋梁,橫跨內(nèi)雷特瓦河。
遺產(chǎn)名稱:莫斯塔爾老城的老橋及周邊地區(qū)
Old Bridge Area of the Old City of Mostar
入選時間:2005年
遴選依據(jù):文化遺產(chǎn)(vi)
地理位置:N43 20 53.232 E17 48 39.312
遺產(chǎn)編號:946rev
莫斯塔爾(Mostar)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南部的涅雷特瓦州,老城和老橋地區(qū)地理上處在波黑南部,黑塞哥維納中部地區(qū),這里也是黑塞哥維納地方的中心都市,市內(nèi)有內(nèi)雷特瓦河流過。莫斯塔爾在15-16世紀和19-20世紀的奧匈帝國時期開發(fā)成了土耳其的邊境鎮(zhèn),一直以來因其古老的土耳其房屋和老橋而聞名。老橋地區(qū)融合了前土耳其、東土耳其、地中海和西部歐洲的建筑風格。莫斯塔爾老橋是波黑古建筑,一座曾有427年歷史的石拱橋(始建于1566年,毀于1993年),橫跨流經(jīng)莫斯塔爾老城市中心的奈萊特瓦河。老石橋的風貌與周圍以古老石頭為主體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鋪砌的古街道相和諧、呼應,充分展現(xiàn)了16世紀波斯尼亞的古樸風情和藝術風格。老橋?qū)⒕幼≡诤觾砂兜哪滤沽肿搴涂肆_地亞族居民連系在一起。
2005年根據(jù)文化遺產(chǎn)遴選依據(jù)標準(vi),莫斯塔爾古橋作為莫斯塔爾老城的老橋及周邊地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莫斯塔爾(Mostar)老城橫跨雷特瓦河深谷,是15和16世紀作為土耳其邊境小鎮(zhèn)建立起來的,于19和20世紀的奧匈帝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莫斯塔爾一直以來因其古老的土耳其房屋和老橋(Stari Most)而聞名,并因此橋而得名。然而,在1990年沖突期間,這個古城的大部分地方和由著名建筑師思南(Sinan)設計的老橋都遭到了摧毀。由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科學委員會的努力,老橋于近期得到了重建,老城的許多建筑也得到了修復或重建。老橋地區(qū)融合了前土耳其、土耳其東部、地中海和西歐建筑風格,是一個典型的多文化城市住區(qū)。重建后的老橋和莫斯塔爾老城是協(xié)調(diào)和解、國際合作的象征,也是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社會之間和睦相處的象征。
莫斯塔爾(Mostar)是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南部的都市,同時也是黑塞哥維納地方的中心都市,市內(nèi)有內(nèi)雷特瓦河流過。隨著莫斯塔爾市的老橋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復興”,莫斯塔爾市權力的象征和含義——作為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背景特殊的和普遍的象征共存的社區(qū)-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并強調(diào)了人類在面對滅頂之災時為和平而團結合作所得到的無限成就。
老橋的建成堪稱建筑史上一大奇觀。老橋使用了1088塊長方形巨石,均采自附近采石場,施工歷時九年之久,于1556年完成。有關技術問題,例如如何把石塊從河的一側運到另一側,如何架設腳手架,如何在這么長的建設周期內(nèi)保持腳手架穩(wěn)定可靠等等,至今是一個謎。據(jù)說,奧斯曼蘇丹修建石橋的本意是取代原來河上的一座木制吊橋,以便大軍從橋上通過遠征維也納,開疆拓土,但400年來,橋上從未走過奧斯曼的軍隊。每到夏天,年輕的小伙子們會站在高高的老橋中央,然后縱身跳入內(nèi)雷特瓦河,展示他們矯健的身姿,聚集在河岸眾多的享受陽光浴的外國游客和本地人則會為年輕人的壯舉贊嘆、歡呼。這成了老橋的一項獨特的運動項目,也是莫斯塔爾的名片和標識。歷經(jīng)400多年歲月的洗禮,老橋似乎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石橋,不再是提供一條連接東西兩個城區(qū)的便捷通道,而是莫斯塔爾多元文化和民族和睦的象征。老橋有了靈性、有了生命,與莫斯塔爾居民同生死、共患難,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習俗的人們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一座精神上的橋梁,引領人們不斷走向?qū)捜?、走向祥和、走向和睦?/p>
原橋由蘇萊曼一世于1557年下令建造,取代原有的穩(wěn)定性差的木制吊橋。建筑工程從1557年開始,耗時9年。根據(jù)記載橋于伊斯蘭歷974年(即1566年)竣工。莫斯塔爾古橋呈拱形,4米寬,29米長。橋的兩頭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橋拱采用本地的石頭建造。由于拱的內(nèi)弧面大量不規(guī)則的變形導致了拱的形狀。橋的墩臺為石灰石,與水邊懸崖邊上的翼墻相連。關于橋的建造過程知之甚少,記載并保留下來的為傳說和記憶,橋的建造者為Mimar Hayruddin。這是一座空前規(guī)模的橋梁,如果失敗則處以死刑,據(jù)記錄設計師準備好在腳手架最終從完全落成的橋梁移走的那一天舉行葬禮。在橋梁竣工后,它成為世界上最寬的人工建造的拱橋。某些相關的技術問題至今(2020年)仍然是一個謎:如何架設棚架;如何把石頭從河的一側運到另一側;如何在這么長的建造周期內(nèi)讓腳手架保持可靠等。因此,這座橋梁可以列入當時最偉大的作品。
古橋矗立了427年后于1993年11月9日波斯尼亞戰(zhàn)爭(黑波戰(zhàn)爭)期間被摧毀。在毀壞后,一座臨時的纜橋建造在原址。
波黑克族炮擊應為橋梁毀壞負責。在莫斯塔爾古橋毀壞后,波黑克族發(fā)言人承認出于戰(zhàn)略的重要性,他們故意摧毀它??肆_地亞國防委員會,曾試圖從波黑塞族的防御設施保護該橋,11月8日開始炮轟橋梁。然而,3個薩格勒布的工程師,其中一人在審訊中作證克羅地亞國防委員會無須對橋梁的毀壞負責,橋梁由于波斯尼亞領土范圍內(nèi)啟動的地雷而摧毀。位德國專家認為這個分析在技術角度上是合理的??肆_地亞國防委員會指揮官斯洛博丹·普拉利亞克(Slobodan Praljak),因他下令破壞大橋正被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指控。主審法官讓-克勞德·安東內(nèi)蒂(Jean-Claude Antonetti)最近表示,還不能證明克羅地亞國防委員會的軍隊毀壞了古橋,也沒能證明誰以何種方式毀壞古橋。
戰(zhàn)爭結束后,重建橋梁的計劃被提上了日程。世界銀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加汗文化信托基金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基金會組成聯(lián)盟,以監(jiān)督莫斯塔爾古橋和古城中心的重建。意大利、荷蘭、土耳其、克羅地亞、歐洲理事會發(fā)展銀行,以及波黑政府也提供了其他資金。1998年10月,UNESCO成立了一個專家組成的國家委員會檢查設計和重建工作。根據(jù)決定,盡量按照原貌恢復,使用同樣的技術和材料。匈牙利軍隊的潛水員從河中撈起原來的石料供橋梁建造使用,不足部分則從當?shù)氐牟墒瘓霁@得石料。重建開始于2001年6月7日,2004年7月23日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