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大道,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全長4公里,寬45米。南北縱貫全城。街南端為古城的大建筑群,是當時宗教、貿易和行政管理中心,如今已成為博物館、商場和管理辦公室的所在地。對面是占地6.75萬平方米的城堡,里面有一座羽蛇神廟。
到2012年廟宇已經被毀,但廟基尚存,廟基斜坡上的羽蛇頭栩栩如生。街北端西側是著名的蝴蝶宮,這是當時古城最繁華的地區(qū)。宮內石柱上刻有十分精致的蝶翅鳥身浮雕,形象生動,色彩鮮艷。
1974年,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聲稱,他在特奧瓦坎找到了一個適合其所有建筑和街道的測量單位。經過使用電子計算機計算,該單位長度為1.059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
哈列斯頓用“單位”測量黃泉大道兩側的神和金字塔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加驚人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這些遺跡的距離,恰好表示著太陽系行星的軌道數(shù)據(jù)。
在城神廟廢墟中,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水星為36,金星為72,火星144?!俺潜ぁ北澈笥幸粭l特奧蒂瓦坎人挖掘的運河,運河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正好是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軸線520個“單位”處有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于從太陽到木星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有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土星到太陽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黃泉大道”的盡頭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恰恰是天王星的軌道數(shù)據(jù)。如果再將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瓦戈多山山頂,那里有一座小神廟和一座塔的,地基仍在。其距離分別為2880和3780個“單位”,正是海王星和冥王星軌道的距離。
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顯然令人難以信服。如果說這是建造者們有意識的安排,那么“黃泉大道”顯然是根據(jù)太陽系模型建造的,肯定特奧蒂瓦坎的設計者們早解了整個太陽系的行星運行情況,并懂得了各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軌道數(shù)據(jù)。
然而,人類1781年才發(fā)現(xiàn)天王星,1845年才發(fā)現(xiàn)海王星,1930年發(fā)現(xiàn)冥王星。那么在混沌初開的史前時代,是哪一只看不見的手,為建造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出了這一切呢?
特奧蒂瓦坎古城(Teotihuacan),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東北約40公里處。在其繁榮興盛的六、七世紀,全城有20萬人口,規(guī)??梢院椭袊敃r的長安相比。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特奧蒂瓦坎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墨西哥城北的廣闊高原,矗立著兩座巍峨壯觀的金字塔。墨西哥人驕傲地把它們同埃及的金字塔相比。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墨西哥太陽金字塔(Pyramid of sun)和月亮金字塔(Pyramid of Moon)。人們常說,到中國不去長城等于沒到過中國。同樣,到墨西哥不去看一看這兩座金字塔,也就等于沒來過墨西哥。
太陽和月亮金字塔是特奧蒂瓦坎古城遺址的主要組成部分。特奧蒂瓦坎古城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前,美洲的一個重要政治和宗教活動中心,光輝燦爛的印第安文化之一。它有“諸神之城”的美名。當阿茲特克文化在美洲中部高原興起時,特奧蒂瓦坎古城已經成為廢墟。人們來到寂靜廣闊的古城廢墟時,看到宏偉壯觀的建筑遺跡,不禁肅然起敬。
在特奧蒂瓦坎古城挖掘由大量的面具,它們大多用石頭雕刻而成。特奧蒂瓦坎城的工匠擅長石器、玉器和陶器的制作,這件石制面具是特奧蒂瓦坎人祭祀時的用品。特奧蒂瓦坎城在全盛時期,是世界大城市之一。據(jù)估計,居民有20多萬,面積達20平方公里。
當時城市建筑結構的嚴謹,為以后阿茲特克人修建特諾奇提特蘭城所效仿??v貫南北的黃泉大道全長4公里、寬45米,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字塔、廟宇、亭臺樓閣以及大街小巷、勻稱地分布在黃泉大道的兩側。大概由于宗教的原因,大街南端一片空曠,沒有任何建筑。為什么稱為黃泉大道,考古學家們已無從考證。有人解釋說,因當時活人祭神,尸體在大街上火化(特奧蒂瓦坎沒有土葬習慣,全城沒有發(fā)現(xiàn)一座墳墓),黃泉大道由此得名。
特奧蒂瓦坎,在印第安人納瓦語中是“創(chuàng)造太陽和月亮神的地方”。在印第安傳說中,他們崇拜的第四代太陽不再發(fā)光了,地球被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人間萬物生靈面臨著毀滅的危險。宇宙的諸神聽到了從地球上傳來瀕臨死亡的人們的恐怖叫喊和痛苦呻吟,從宇宙中飄落到特奧蒂瓦坎,燃起了篝火。地球又一次見到了光明,萬物復蘇,生靈獲救。
但不久,篝火的火焰越來越弱,最后又被黑暗吞沒,地球上再次陷入黑暗。為了使地球永見光明,人類永遠歡樂,諸神修筑了太陽和月亮金字塔,在兩塔之間,又一次燃起火,熊熊烈火越燒越旺。諸神商定,誰有勇氣,自愿跳入火中,就變成第1代太陽,永遠得到人類的崇敬。諸神中低賤的納納瓦特神和高貴的特克西斯特卡爾神表示愿意作出犧牲,變成太陽,照耀地球。
納納瓦特神首先勇敢地躍身跳進火里,頓時,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而特克西斯特卡爾這個時候卻害怕了,只是在看到納納瓦特神變成太陽后,才下定決心咬牙跳進已是十分微弱的火堆。只是他已經失去了機會,沒有變成太陽,成為了只能在太陽下山后用暗淡光輝照亮大地的月亮。這就是關于特奧蒂瓦坎地名由來的傳說。
神殿
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造型為四邊形層疊平臺,每層向上收縮,當神殿和祭壇之用。祭司在塔頂祭祖太陽神、雨神和戰(zhàn)神。另外,這里還舉行犧牲儀式,祭司把活人綁在“犧牲石”上,剖胸取心奉獻給太陽。全盛時期的特奧帶瓦坎是阿茲特克人的圣地1971年在太陽金字塔的考古挖掘證實了這個觀點。人們在金字塔的中心發(fā)現(xiàn)了放有祭品的洞穴。
月亮金字塔位于古城的最北端,高度低于太陽金字塔,頂部已經坍塌。太陽金字塔是特奧帝瓦坎古城遺址最大的建筑,大約建于公元2世紀。它坐落在被稱為死亡大道的古城中央大道東側。太陽金字塔用土和石頭堆砌而成,高65米,南北長222米,東西寬225米,四個坡面從底部到頂端共有5層,總體積約為100多萬立方米。當時的特奧蒂瓦坎人并沒有掌握鐵制工具,可以想象工程是何等艱巨。用來建造金字塔的巨石并不規(guī)則,大多呈深褐色,也有土黃黑的,所以整個金字塔是一種渾厚深沉的暗色調。
金字塔表面從前抹著石灰,上面有鮮艷的壁畫。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打,壁畫已經剝落殆盡。金字塔的四面都有階梯直達頂部,階梯最寬處為17米,每個臺階高度相固。金字塔的四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午太陽的光芒直射塔頂;傍晚,太陽正好在它的西邊落山。金字塔的頂部原有一座太陽廟,現(xiàn)已完全毀壞。從塔的底部,經一地道走進塔內,可以看到一座小金字塔,形狀像四葉草,四葉表示大地的四個地窯或嘴孔。大金字塔是在這座金字塔的基礎上建成的。
在太陽金字塔側旁的廣場右邊,有一片獨具特色的住房群,供管理太陽金字塔的祭司們居住。在廣場北端,有一座華麗的“太陽宮”,是太陽金字塔最高祭司的宮殿。宮殿內的壁畫色彩鮮艷。是古城遺跡中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精美的壁畫之一。
月亮金字塔坐落于死亡大道的北端。月亮金字塔比太陽金字塔晚建成150年,規(guī)模也不及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高46米,由于建在比太陽金字塔更高的地基上,因此兩塔頂端的高度處同一水平。塔的正面,階梯陡峻,從底下向頂端仰望,塔頂高聳人云;從頂部往下俯瞰,視野廣闊。由于階梯已經修復,一般游客都喜歡從這里登高。同太陽金字塔一樣,月亮金字塔內也有好幾層結構,屬于不同時期的建筑。月亮金字塔下是月亮廣場。廣場從南到北共204.5米,由東往西137米。月亮廣場中央是一座四方形的祭臺,特奧蒂瓦坎古城重要的宗教儀式都在這里舉行,月亮廣場的建筑講究對稱,給人寬廣宏偉的感覺。
蝴蝶宮
月亮廣場以西,聳立著古城最豪華的建筑——“蝴蝶宮”。這是宗教上層人士和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宮殿里的壁畫完整無損,保持著原來的鮮艷色彩。中央大廳的圓柱上刻著蝶翅鳥身的浮雕。
西邊圓柱上雕刻著一只美麗飛鳥,雙翅齊展,仿佛迎面飛來。“蝴蝶宮”的住房結構典型地反映出當時特奧蒂瓦坎城建筑的特點:每幢房子都是四方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房子中間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天井。在“蝴蝶宮”下面,挖掘出了另一座宙宇,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特奧蒂瓦坎城最古老的建筑,稱為“羽螺廟”,其墻上畫有許多用美麗羽毛裝飾的海螺。
在離羽螺廟不遠的地方,是“美洲豹宮”,它的門口墻上畫著兩只蹲在地上的美洲豹。美洲豹頭飾羽毛,虎視眈眈,前爪握著一只海螺,在嘴邊吹奏。
特奧蒂瓦坎最早的居民來自墨西哥西部和墨西哥灣的納瓦人和托托納卡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奧蒂瓦坎文化的影響也日益擴大,最后遍及整個美洲高原地區(qū)。也有人推測里面曾經住過瑪雅人。
特奧蒂瓦坎古城的主要經濟活動是手工業(yè),特奧蒂瓦坎的手工藝品美觀大方,富有想象力。特奧蒂瓦坎的陶器已經利用模子大批生產,使用浮雕、直接上色和類似景泰藍的琺瑯彩釉等不同的制作方法。
農業(yè)也有相當水平,能修筑梯田、挖渠灌溉,種植玉米、蕃茄、南瓜、可可、棉花和煙草等作物。
由于城市經常舉行宗教儀式,朝圣者從四面八方涌來,商業(yè)也隨之發(fā)展起來。外地的棉花、紡織品、玉石、朱砂和黑耀石等商品在市場上隨處可以買到。
每年春分,祭司們穿著犧牲者的人皮表演獻祭儀式,以確保土壤重新獲得神的恩賜,更加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