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俗名李修緣(一說李心遠),出生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或1148年(紹興十八年),卒于嘉定二年(1209年),浙江臺州人,出生于天臺山永寧村。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绔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熏染。父母雙亡以后,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凈,最后投奔杭州靈隱寺。
出家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于赤城山。由于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門,法號道濟,先入國清寺,后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投奔靈隱寺瞎堂慧遠,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
濟公出家后,一反常態(tài)。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guī),應責打并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此后無人再敢詬逐。
拜師
瞎堂圓寂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濟公到凈慈寺,拜該寺第二十代住持德輝禪師為師,升座為書記(即佛寺西序六頭首之二,負責文翰事務),僧俗四眾稱之為“濟書記”。嘉泰四年(1204年),凈慈寺毀于大火,德輝禪師亦圓寂于火中。為了重建凈慈寺,濟公化緣籌備木材,于是便有了“運木古井”的傳說。
凈慈寺重建后,雖有僧人住持,但都為時不長。于是,濟公又撰文《致少林長老書》,稱凈慈寺“欲再成莊嚴圣地,須仰仗本色高人”,“敬致一函,求作禪林之主”。不久,少林妙崧至杭出任該寺第二十九代住持。人稱“住持得人,名藍有光”,皆出濟公之功德。
圓寂
道濟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圓寂,得年六十,臨終前曾作一偈云:
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后人將其歸葬虎跑。遺有《鐫峰語錄》10卷、偈語榜文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