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聞名并號稱世界三大歌劇院之一的阿根廷哥倫布劇院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劇院周圍是繁華的商業(yè)街,從超市、影院、劇場到報亭、書店、餐館、咖啡店,林林總總,鱗次櫛比。這里從早到晚行人川流不息,入夜以后更是游人如織。周末的凌晨猶如平日的白天,依然車水馬龍。
哥倫布大劇院位于利貝爾塔街,1908年落成,它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的驕傲,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國內(nèi)和國際歌劇和芭蕾舞劇杰出的演員們表演的舞臺。在那里演唱過的著名人物有:卡魯索和吉利,瑪麗亞.卡婭絲和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克勞斯,卡雷拉斯,多明戈和帕瓦羅蒂。來這里參觀和演出過的舞蹈家有:阿麗西亞.阿隆索,馬戈特.方廷,帕洛馬.埃雷拉,尼欣斯基,努里耶夫,巴里什尼科夫和胡利奧.博卡。在那里做過指揮的著名指揮家:斯特拉溫斯基,托斯卡尼尼,馮.卡拉揚和祖賓.梅塔。
哥倫布大劇院被認為是世界上面積大的歌劇院。從建造到完成一共花了20年的時間,直到1908年才結(jié)束。而彼時,阿根廷是世界上富有的國家之一。這座富有文藝復興時代結(jié)構(gòu)風格的劇院能容納2500人,舉辦過世界上富有盛名的歌唱家和指揮家的音樂會。
這座南美的著名大劇院,實際上還是一座豐富的戲劇博物館。在劇院的靴鞋收藏室里,陳放著4.2萬雙不同時代、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職業(yè)和身份的人穿的各種款式的靴鞋。從羅馬皇帝穿的華麗皮靴、公主纖足穿的水晶鞋、貴族夫人和小姐穿的軟底鞋一直到獵人穿的獸皮靴和山民穿的木鞋,琳瑯滿目。這里還收藏有一雙色彩絢麗的中國古代的靴子,那是1956年中國京劇團訪問阿根廷時,扮演“美猴王”的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穿過的“齊天大圣”的靴子。
在劇院的服裝收藏室里,陳放著9萬多套各式服裝。這些都是劇院成立近90年歷次演出用過的服裝。既有原始人御寒的獸皮、乞丐穿的破衣爛衫,也有奇士防身的甲胄、傳教士身上的黑袍和貴夫人的禮服。這許多服裝,每套都有檔案記載著使用的年代、演出的劇目以及劇中人和演員的名字。
至于收藏著上百萬件各種道具的庫房,更是研究民族歷史和社會民俗的資料寶庫。數(shù)以千計的造型各異的燈具和燭臺、皇宮陳設(shè)的雕花家具和鄉(xiāng)間小酒店的桌椅板凳等等,應(yīng)有盡有。
劇院的地下室里,還設(shè)有一座規(guī)??捎^的舞臺美術(shù)工廠,演出用的各種服裝、道具和若大的布景,都在這里制作。
交通
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是阿根廷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經(jīng)濟中心。全市擁有8萬多家工業(yè)企業(yè),工業(yè)總產(chǎn)值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交通樞紐,該市的埃塞薩國際機場設(shè)備先進,共有國際航線26條。它也是全國大的港口,海運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全國進出口貨物的58.9%在該市港口裝卸。它有9條鐵路通往全國各地,市內(nèi)有6條地鐵。它還是全國公路網(wǎng)的中樞,公路四通八達,通往全國各地。
科隆大劇院位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擁有40多座劇院,其豐富多彩的歌劇演出,不但在南美大陸各城市中首屈一指,而且劇目廣泛,質(zhì)量上乘,即便是與歐洲、北美那些負盛名的藝術(shù)都市相比,也毫不遜色。其中始建于1857年的科隆大劇院(TeatroColón),無論是建筑規(guī)模還是藝術(shù)水平,都居拉丁美洲各大劇院之冠。不過,新大陸上興建的劇院,和意、法、德、奧諸國的老牌劇院比起來,歷史自然要晚上那么一二百年。實際上,在19世紀初的時候,布宜諾斯艾利斯市還只有一家小而簡樸的科里西奧劇院而已。那時劇院無力上演整出的劇目,只是由來訪的外國劇團,演一些意大利歌劇的片段。
這座早的劇院,后來被阿根廷一個獨裁軍閥叫胡安·羅薩斯的,給強行解散。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藝術(shù)事業(yè),仍舊日益繁榮,劇院越修越多,演員陣容越來越大,其中除了當時世界各地爭相聘請的意大利藝術(shù)家之外,也不乏本地的演員。只是劇目還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作品,偶爾也有法國的。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獨領(lǐng)風騷,風靡一時。
經(jīng)過幾十年不斷拓展,歌劇藝術(shù)逐漸吸引了一批批新的觀眾,高水平的演出,也總能叫座,于是舊有的劇院,開始不敷使用,人們需要一座容量更大、裝備更完善的新劇院。
1857年4月,第一座科隆劇院以威爾第的《茶花女》拉開了首演的帷幕,劇院有2500個座位,它的名字“科隆”,在西班牙文里,是哥倫布的意思。新建的劇院,立即成為阿根廷全國的歌劇中心,19世紀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人費拉里是劇院的指揮,他大權(quán)獨攬,很有影響,不但使劇院的劇目幾乎與歐洲同步,更推出了一批世界首演的作品。
后來為了籌措經(jīng)費,蓋一座新的科隆大劇院,老劇院被作價95萬比索,賣給了國家銀行。老劇院在1887年賣出,而新劇院一修就是20年,到1908年5月25日,這座科隆大劇院才落成開幕,首演劇目仍是威爾第的作品,歌劇《阿依達》。
科隆大劇院自首演之日起,就一直保持著它與意大利藝術(shù)家結(jié)下的不解之緣。繼首演威爾第的《阿依達》之后,阿根廷政府又特別委托意大利裔的指揮家帕尼扎,為劇院的第一個演出季,譜寫了一部歌劇《曙光女神》。隨后擔任劇院經(jīng)理的西亞齊又聘請托斯卡尼尼為劇院指揮,托斯卡尼尼為劇院帶來了《阿蘭娜與藍胡子》等好幾部作品在南美洲的首演。
科隆大劇院的下一任意大利經(jīng)理沃爾特·莫齊,則不但延攬了許多意國歌手,對法、德兩國的優(yōu)秀藝術(shù)家,也優(yōu)禮相聘。在1922年,他特別請到以詮釋貝多芬知名的老一輩德國指揮大師魏恩加特納,以及著名歌唱家勒曼,懷德本和希潑擔綱演出瓦格納的全套《尼伯龍根指環(huán)》與《帕西法爾》。此外許多著名的大師如克倫佩勒、昂塞爾美、弗里茨·布施、老克萊伯和阿爾培·沃爾夫等,都在科隆大劇院擔任過重要的指揮職務(wù)。1931年,科隆大劇院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市立劇院。
到了獨裁者庇隆統(tǒng)治時期,劇院的藝術(shù)水準有所下降,這主要是財政方面的困難造成的。但在1955年的革命之后,劇院先前的傳統(tǒng)很快得到恢復。1958年是科隆大劇院落成50周年,為此舉行的隆重慶典,包括由英國指揮大師比徹姆指揮的歷代經(jīng)典之作,從莫扎特的《魔笛》、貝多芬的《費德里奧》,到威爾第的《奧賽羅》、比才的《卡門》,直到圣桑的《參孫與達利拉》,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文化盛事。
雖然1973年阿根廷政府更迭,使科隆大劇院從人事管理到藝術(shù)傾向都有很大轉(zhuǎn)變,但它的很多傳統(tǒng)仍得以保留。劇院一直聘請當代杰出的國外藝術(shù)家,上演的作品,無論是法國、德國或是意大利的,一律用原文演出。觀眾來此觀劇,著裝也需特別講究,禮服是不可少的。另外科隆大劇院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舊式的國際演出季傳統(tǒng),每年從5月份開始,到9月份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