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西站整體造型體現(xiàn)“英雄之城”概念,流動曲線形態(tài)的站房,表達的是兩江匯聚的形象;而以巖石和江水剛柔相濟的建造外觀,則體現(xiàn)重慶“兩江匯聚潮頭涌”的氣勢,展現(xiàn)重慶“紅巖浪漫英雄城”的革命氣概和歷史。
截至2018年1月,重慶西站站房主體南北面寬276米,東西進深455米,高架候車室長度為335.4米,站房總高度38.40米,檐口標高33米;建筑面積為119944平方米,無柱雨棚投影面積81108平方米,其中出站(地下)層31710平方米,站臺層15610平方米,高架層71270平方米。
重慶西站設計聚集有中國“三最”:一是雨棚設計,一個采用清水混凝土預應力結構,為無站臺柱清水混凝土雨棚設計,安全性能更高;二是商業(yè)平臺,將旅客出站樓梯的上層空間和既有商業(yè)的夾層結合,擴大了商業(yè)面積;三是站房設計,采用182米大跨度組合拱結構支撐體系,既滿足了立面的通透、采光要求,又解決了結構上的技術難題。此外,重慶西站出站通道還設有4部電動平步道,是中國高鐵站中設置電動平步道。
重慶西站采用高架候車模式,站房設計采用上進下出為主、下進下出為輔的進出站方式。
站房共有五層,采用“綜合交通、立體布局”的方式。
其中,地面二層(1F、2F層)為鐵路主站房候車廳,地面層中間設置鐵路站臺、售票大廳和進站大廳。站臺前設置站前廣場,廣場兩側設置長途汽車發(fā)車場、公交首末站及公交停靠站。在候車大廳內,設有22個檢票口,均安裝自動檢票進站閘機。此外,候車大廳內還設有二樓夾層為商業(yè)區(qū)。站房分進站大廳東、南、北3個方向進站口,在東門左右兩側各設一個售票廳,可現(xiàn)場窗口購票或通過取票機辦理網(wǎng)購取票;共設有9個取票處,46個人工售票窗口、75臺自助售票機。
地下負一、負二層(B1、B2層),為站臺層、出站層,東廣場地面與站臺層持平,中間設置鐵路客流集散大廳、軌道票廳。公共換乘區(qū)(軌道區(qū)域、出租車區(qū)域),兩層共配有2630個社會停車位。
地下負三層(B3層)為重慶軌道交通環(huán)線以及重慶軌道交通5號線區(qū)域;
地下負四層(B4層)為重慶軌道交通12號線區(qū)域。
原重慶西站站址位于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中梁山西鐵二村,原名人和場站,始建于1979年,離小南海站12公里,為五等站,不辦理客運營業(yè);截至2014年8月,原重慶西站僅辦理混裝貨物發(fā)到。
2010年8月2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第79次常務會初步通過了《重慶西站設計方案》,將重慶西站定位為重慶對外的又一主要門戶樞紐以及綜合鐵路車站,以鐵路為主,集汽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
2013年5月22日,重慶市發(fā)改委官網(wǎng)信息顯示:新重慶西站將在既有重慶東站站址上新建,位于沙坪壩區(qū)上橋張家灣32號,其距離重慶站12公里、重慶北站17公里;東臨鳳中路,西靠中梁山山脈,南望華巖風景區(qū),北臨于渝昆高速成渝段。
2014年12月9日,重慶西站項目部正式成立。
2014年12月31日,重慶西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站房正式動工開建。
2018年1月25日,重慶西站一期建設完畢并投入使用。
2018年2月,重慶西站到重慶北站開通兩對直達往返動車。同月,重慶西站開通至四公里綜合換乘樞紐免費接駁車,乘客在西站汽車站購票后憑票乘坐。
2018年6月5日,重慶西站新增互聯(lián)網(wǎng)訂餐服務。
自助購票
截至2018年1月,重慶西站在進站大廳的東門左右兩側各設一個售票廳,共設有75臺自助售(取)票機。
便民設施
截至2018年1月,重慶西站站房及樞紐均設有母嬰室,母嬰室內設有洗漱臺,空調以及嬰兒設施,同時還設置了緊急求助按鈕;站房、西站樞紐共有27個衛(wèi)生間,并設置殘疾人專用衛(wèi)生間21個;停車場一期建設有35個殘疾人專用停車位,28臺無障礙直升電梯。此外,西站地區(qū)還設立了9個信號基站,布置信號點位254個,保障網(wǎng)絡信號覆蓋。
客運流量
2018年1月25日至2018年5月5日,重慶西站投用百日,日均開行旅客列車59.5對,日均到發(fā)旅客6-8萬人次,到發(fā)旅客總量已達640萬人;其中,送出旅客317萬人,到達旅客32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