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yè)生產(chǎn)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jù)《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彪S著畜牧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墻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nèi)四大結(jié)構(gòu)為: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qū)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
蒙古包的套瑙分聯(lián)結(jié)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zhì)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兩種套瑙的區(qū)別在于:聯(lián)結(jié)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lián)結(jié)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接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lián)套瑙,下接哈那。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zhì)要求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shù)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lián)結(jié)套瑙,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于哈那頭套在一起。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制作的。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四個,數(shù)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diào)節(jié),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shù)墓?,不說幾尺幾寸。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十一個皮釘?shù)鹊龋ㄖ敢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wǎng)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作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wǎng)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哈那的網(wǎng)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哈那的網(wǎng)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風季要搭得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于哈那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后,通過每一個網(wǎng)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么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wǎng)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里彎,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不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這樣才能穩(wěn)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于用三道圍繩箍住。
哈那立起來以后,把網(wǎng)眼大小調(diào)節(jié)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氈門要吊在外面。
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一部分彎曲。連接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八---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一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云多種圖案。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墻根、氈幕等組成。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diào)節(jié)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并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里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lǐng),把中間相當于套瑙了么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lǐng)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制作講究看吉日。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后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里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么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后,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lǐng)要鑲?cè)笇?。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jié)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里外三層,里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一乍。圍氈的領(lǐng)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tǒng)。而帳內(nèi)的中央部位,安放著高約二尺的火爐。火爐的東側(cè)放著堆放炊具的碗櫥,火爐上方的帳頂開有一個天窗?;馉t西邊鋪著地氈,地氈上擺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門的兩側(cè)懸掛著牧人的馬鞭、弓箭、獵槍以及嚼轡之類的用具。帳內(nèi)的西側(cè)擺放著紅漆彩繪木柜,木柜的北角上敬放著佛龕和佛像,佛像前供放著香爐及祭品。
普通的蒙古包,高約十尺至十五尺之間。包的周圍用柳條交叉編成五尺高、七尺長的菱形網(wǎng)眼的內(nèi)壁,蒙古語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據(jù)主人的經(jīng)濟狀況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適于游牧,通稱四合包。大包可達十二扇“哈那”。包頂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綁在包的頂部交叉架上,成為傘形支架。包頂和側(cè)壁都覆以羊毛氈。包頂有天窗。包門向南或東南。
包內(nèi)右側(cè)為家中主要成員座位和宿處,左側(cè)一般為次要成員座位和宿處(蒙古族住房也以西為大,長者居右)。解放前,信奉喇嘛教的人們,在蒙古包的西側(cè)或住房的西間,設(shè)置佛龕,供奉佛像。蒙古包的中央設(shè)有供飲炊和取暖的火爐,煙筒從包頂?shù)奶齑俺鋈ィü艜r沒有火爐和煙筒,一般都是在帳幕中央生火,煙從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鋪羊毛氈。包門口和火爐旁鋪以牛皮?,F(xiàn)代臥榻有的鋪設(shè)木床,有的設(shè)有矮床。
一個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但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西側(cè)的蒙古包。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名民間手工藝人制作了一頂直徑21米、面積346平方米、能容納1000人的傳統(tǒng)蒙古包,這是目前世界上大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無柱蒙古包。2004年12月,正藍旗將6頂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南端的南極洲。具有50年歷史的正藍旗蒙古包廠所生產(chǎn)的22個規(guī)格的蒙古包,不僅暢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旅游景點,而且還出口到韓國、日本、法國、蒙古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在中國,隨著蒙古族游牧習俗向定點放牧或舍飼半舍飼轉(zhuǎn)變,蒙古族人民幾乎完全定居在磚瓦房或樓房里。只有在那些旅游區(qū)才能見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蒙古包了。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具代表性的特征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tǒng)就是在這里產(chǎn)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