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門是隋代上黨郡署的大門,始建于隋朝開皇年間(約公元581年至600年),位于長治市區(qū)中心府坡街北端的高崗上,隋代上黨郡單指今長治。“上黨”一詞是指太行山上較高的地方,《釋名》中解釋說:“黨,所也。在于山上,其所較高,故 曰上黨”。上黨門的門樓海拔1500米,十分雄偉壯觀。
登上門樓遠眺,上黨古城景色歷歷在目,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唐朝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居住在上黨門內(nèi)的潞州衙署。他在隋朝建筑的基礎上,對上黨門進行裝 飾,并在附近修建了梳妝樓、看花樓、德風亭等建筑。他做了皇帝后,又重返這里增修了飛龍宮、圣瑞閹、望云軒等。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南下,攻陷隆德(今 長治市),上黨門毀于兵火之中?,F(xiàn)存的上黨門是明代重建的。上黨門坐北朝南,居高臨下,挺拔獨立。門為重檐歇山式結(jié)構(gòu),大門左側(cè)建有鐘樓,右側(cè)建有鼓樓, 鐘鼓樓一曰“風馳”,一曰“云動”。意思是說建筑在上黨的上黨門高聳天外。兩樓臺基高峙、平行排列,遙相映襯。樓高門低,高低錯落,主從分別,充分反映了 封建官府的威嚴,極富民族風格。上黨門作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得到了多次維修和彩畫。
上黨門座北向南,建筑布局依次有琉璃影壁、門庭(也稱大門),鼓鐘二樓居大門左右,二門及二門影壁,中門及東便門、西便門,牌坊、大堂、二堂及東西配房廂房,飛龍宮、德風亭 、辦公院 、西花園、瀛春臺等建筑。亭堂摟宮組群結(jié)合,高低錯落,規(guī)模宏闊?,F(xiàn)僅存大門 、鐘鼓二樓 、府二堂、辦公院、西花園等建筑。大門與鐘鼓二樓平行排列,臺基高峙,主從有別,錯落有致。大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間辟門,兩次間青磚砌筑扇面墻,單檐懸山頂。屋頂灰脊灰獸,簡板布瓦裝修。鐘鼓二樓青磚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閣樓,廣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右側(cè)鐘樓上一匾書,曰“風馳”,左側(cè)鼓樓上一匾書,曰“云動”,以示高聳入云之意。外側(cè)鐘鼓樓相襯,斗拱密致,脊獸富麗,與門庭交相輝映,是一處地方衙署中富有民族風格的門庭式的古建筑。游人登樓遠眺,長治城廓盡收眼底。
《潞州志》載:元泰定二年(1325年)州治(唐建)毀于兵火,三年(1326年)潞州招撫使完顏南合修繕,公廨廳堂有嚴。至正壬午(1342年)郡守張瞻甫重建公生明堂,即今之廳事,以及賓幕吏曹之署,府庫囹圄之所,無一不備。國朝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潘黼因舊址建。天順三年(1459年)知州王楫新建后堂。成化三年(1467年)知州計昌重建大房,年久圮毀。
上黨門門樓的東西兩側(cè)為鐘鼓二樓,據(jù)《潞州志》載:“鼓樓,在今州治東側(cè)。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于子城門上,基址猶存,天順七年(1463年)知州李睿筑今臺,建樓于其上,與鐘樓東西相并。成化七年知州孫坷用磚石砌臺基。歲久樓毀,弘治九年(1496年)改建。鐘樓,在州治前西側(cè)。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筑,歲久樓毀臺崩。弘治九年補筑臺基,用磚石包砌,樓亦改建焉?!睋?jù)《潞州志》載“國朝康熙九年(1671年)知州汪宗魯重修又增建里老柜書、快手民壯、皂隸房,東西公廨門榜棚;二十九年(1691年)知州劉民瞻重修二堂;雍正四年(1727年)知州沈一葵重修照壁榜棚;六年(1729年)知州管學宣重修土地祠、寅賓館;八年(1731年)署州事長治縣知縣錢人龍重修里老柜書房東十三間;乾隆四年(1740年)知州張秉綸重修二堂及儀門增建官廳;六年(1742年)知州雷暢改贊政廳為贊侯祠?!?/p>
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金兵大舉南下攻陷隆德(今長治市),上黨門被毀于兵火之中。現(xiàn)存上黨門和左惻鐘樓為明洪武年間重建,右側(cè)鼓樓則為天順年間增建。鐘鼓二樓平行排列,一曰“風馳”,一曰“云動”,以示高聳如云之意?,F(xiàn)已成為長治市的象征。游人登樓眺望,長治市貌盡收眼底。
至民國元年,經(jīng)過多年的兵火戰(zhàn)亂,以及人為的毀壞,上黨門內(nèi)的建筑已大部不存?,F(xiàn)僅存大門、鐘鼓二樓、府二堂、辦公院、西花園等建筑,上黨門已成為長治市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現(xiàn)存的上黨門和兩側(cè)的鐘鼓樓則為明代知州馬暾所修。明弘治九年,潞州知州馬暾在其為任六年之后,在“政洽民孚,治有余力”的情況下,對原來的鐘鼓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改建,“樸素渾堅,雄偉固壯”,這就是鐘鼓樓,這就是上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