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臺位于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筑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臺地構(gòu)成,臺高7米。 劉邦駐漢中發(fā)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臺就被后人尊稱為古漢臺。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清代的陳毓彩有詩云“赤帝龍興事已陳,層臺鞏固尚如新。當(dāng)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p>
古漢臺,位于漢中市漢臺區(qū)東大街26號,因為這里是劉邦在漢中當(dāng)漢王時的王府,所以又稱古漢臺?,F(xiàn)為漢中博物館。
鏡吾池再南,是漢臺南院,也就是漢臺碑林,里面是博物館重要的一組陳列,這就是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的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臺碑林分為兩個陳列室:東面是褒斜古棧道陳列室,西面是石門十三品陳列室。
走進(jìn)博物館,迎面一座高臺,這就是漢王劉邦的宮廷遺址——古漢臺,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個臺階,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漢宮廷模式的遺址,后來人們常將這個臺視作漢朝基業(yè)的象征。
古漢臺的最高處,是一座三層高樓——望江樓,它就是南宋時修建的天漢樓。望江樓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長,清末民初建筑風(fēng)格,是漢中標(biāo)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樓曾是漢中的最高層建筑,據(jù)說在過去,登臨三樓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見漢江,是人們飽覽漢中風(fēng)光的最佳去處,正如望江樓二樓榴聯(lián)上寫的:“漢水東流幾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樓”?,F(xiàn)在,隨著漢中城市規(guī)模的拓展,登樓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樓也已改成漢中博物館的館藏宗教造像陳列室。
望江樓東西兩側(cè),分別有銅鐘亭和石鼓亭,銅鐘亭里放著一口很精致的大銅鐘,據(jù)說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為傳世珍品。西側(cè)石鼓亭內(nèi)的石鼓,又名月臺蒼玉,玉質(zhì),傳說是漢王劉邦的上馬石,為“漢中八景”之一。
望江樓對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蔭堂,據(jù)說堂前那幾株大樹就是古漢桂,每逢中秋佳節(jié),香飄四溢,是漢中城內(nèi)尋香訪桂之處。堂內(nèi)陳列有漢中漢代史跡。桂蔭堂東西兩面的建筑稱為東華廳、西華廳,分別陳列有漢中革命史跡和古字畫。
桂蔭堂南面,是一潭水池,這是清初所建的鏡吾池。鏡吾池為長方形,長13米,寬6米,中為石拱橋,分別刻有“龍”、“虎”,為漢中道署十景之一。池旁一個圓形的石頭上,鐫刻著一首名為《鏡吾池》的詩:“池塘如鏡水平蕪,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蹤飄不定,春風(fēng)一約自同趨?!?/p>
公元前206年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分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今漢中市漢臺區(qū))?!辈痪脛罹吐时姀淖游绲纴淼綕h中,由于當(dāng)時包括漢中在內(nèi)的西南地區(qū)還是蠻荒之地,劉邦心中自然不快。與劉邦同來漢中的蕭何勸告劉邦說:“雖王漢中之惡,不猶愈于死乎!”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漢中?!眲盥牶笫指吲d,于是重整旗鼓,拜韓信為大將,經(jīng)過四個月的精心準(zhǔn)備,然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滅掉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舉奪得天下。為了紀(jì)念這段歷史,劉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定國號為“漢”。
劉邦當(dāng)年在漢中時的行宮遺址,就是漢臺,人們仰其歷史久遠(yuǎn),又稱其為古漢臺。
宋朝以至民國時期,漢臺為漢中府署所在地。歷盡滄桑的漢臺,今天已經(jīng)沒有漢代的建筑了,北宋張少禹曾有詩句說,“留此一掊土,尤為漢家基”,可見在北宋時漢臺曾一度荒蕪過。到了南宋,漢臺被開發(fā)為供官員辦完工之后的休閑娛樂之處。
1958年,漢中市以古漢臺為館址,建立了漢中博物館,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漢臺原有的建筑風(fēng)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級升高的三個院落組成,自上世紀(jì)70年代開始,相繼修建了石門十三品陳列室、褒斜古棧道陳列室、東西華亭、北大門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樓、桂蔭堂,整修了庭院園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以主的園林式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