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北市北投區(qū)湖底路,陽明山公園第一停車場旁;草山行館占地大約549坪,為1920年代的典型日式建筑,草山行館原屬臺灣糖業(yè)株式會社招待所,1949年12月,國民黨政府遷臺,蔣介石以草山行館為居處,1950年5月,士林官邸修建完成後才改為『夏季避暑行館』亦稱『草山老官邸』,直至60年間位于七星山上的中興賓館落成,蔣介石才遷居中興賓館。占地共4275平方公尺。其主行館為1920年代典型日式建筑,建筑面積為584平方公尺。主行館內部空間原區(qū)分為穿堂、大廳、會客室、書房、臥室、主臥室、起居室、客房、廚房、中庭與露臺等,現(xiàn)規(guī)劃藝文沙龍后,其主要藝文空間分別為美廬、飲和堂、萃英堂、大雅堂以及介壽堂。
草山行館是原本是為了接待日本皇室太子裕仁所建,太子裕仁就是昭和天皇,昭和天皇1923年來臺上了陽明山,但是在草山行館停留的時間卻不到2小時;為了迎接裕仁太子,臺灣在那個時間點蓋了不少類似草山行館的太子賓館,但有些他根本沒去過;裕仁太子離臺后,草山行館一度被當成日籍名流聚會的溫泉別墅,隨著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慘敗、國民黨來臺,決定定居於草山行館,于是草山行館的身份也由太子賓館轉變?yōu)榕_灣第一個官邸。
草山行館日式建筑風格,主房大門為石砌墻,內部則為木料建筑,規(guī)劃有主展廳-美盧、餐飲廳-飲和堂、多功能演講廳、戶外展演區(qū)、休閑藝術區(qū)、營運管理中心以及半戶外的咖啡屋;草山行館周邊另有四棟附屬建筑物,原為蔣宋美齡夫人與蔣公隨從人員的居所,政府現(xiàn)在規(guī)劃為藝術家工作室,免費提供臺灣藝術家短期居留與創(chuàng)作使用,規(guī)劃為創(chuàng)作工坊、生活空間等部分,工作室擬再隔間,更能與民眾做直接的互動,藝術家工作室將待售藝術品布置在餐飲空間與公共空間中,與空間產生巧妙的對話,藝術作品能從時間 的推移中被感受出來;此外草山行館中的講座會議空間,各種會議設備需一應俱全,并提供民眾出租之用。
蔣介石辭世之后草山行館也跟著荒廢,臺北市府文化局著手整修并於2003年開放參觀,建物仍保持當時的格局;另外,草山行館內有一張復刻的蔣介石身份證供民眾參觀,草山行館內的餐廳還提供的蔣介石養(yǎng)生餐讓民眾品嘗當年的風味。
2007年4月7日凌晨,臺北陽明山蔣介石居住過的“草山行館”莫名起火,不到1個小時被焚一空。
據稱,現(xiàn)在的草山行館已取得建筑執(zhí)照并開工修復。臺北市文化局今天指出,草山行館預計2010年底前完工對外開放,將以藝文展演、休憩為主要功能。
草山行館土地面積總計為1815.7平方公尺(549坪),修復設計建筑面積約547.22平方公尺(165坪),建筑物為一和洋混合風格,石材是采用安山巖迭砌而成,原內部空間區(qū)分為大廳、會客室、書、臥房等,2007年4月7日遭大火吞噬,木構梁柱全燒毀,僅部分磚石構造留存。
遭祝融前已兩度整修過的草山行館,基本的設計圖書數據齊備,但為力求重現(xiàn)草山行館建筑本體的空間氛圍與歷史意象,建筑師特別親赴國民黨中央黨部調閱史料照片,透過昔時蔣介石在行館的老照片做為呈現(xiàn)空間形貌的依據,也參考附近同時期建筑物進行規(guī)劃設計。
文化局表示,草山行館重建工程開始前,已先進行基地整理工作,入口磚石道結構等祝融事件現(xiàn)場具歷史意涵的元素被保留下來,建筑設計圖以原有架構為主軸,蔣介石及夫人的起居室、臥室、書房都以原貌重現(xiàn)。
至于修復后的草山行館,將具展覽、會議、餐飲、多媒體放映等多元化功能,結合周圍草山國際藝術村,規(guī)劃成藝術與人文并重的復合式觀光景點,成為陽明山地區(qū)代表性的文化觀光園區(qū)。
文化局指出,草山行館修復經費約為新臺幣3900萬元,分為兩期施作;第一期工程將以建筑主體修復為主,包含整體景觀設計,第二期再進行機電設備相關工程,全區(qū)預計2010年底前完工對外開放;行館重建工程于昨天開工。
文化局說,草山行館位于陽明山區(qū),受地形及氣候限制較大,施工極具挑戰(zhàn)性,施工團隊將會先在工廠將屋舍的基礎架構完成,完成防腐、防曬工作,再載運至山上組裝,減少因天候影響施工的限制。
文化局表示,草山行館不但擁有絕佳的美景,也富有豐富的人文、社會及歷史意涵,近年來已成為陽明山地區(qū)的訪客及藝術家們喜愛的藝文中心,蔣家遺跡也是大陸游客來臺旅游的熱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