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ied for Beauty
(Emily Dickinson)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
In the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 failed?”
“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
We B rethren,are,”He said--
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our names--
我為美而死去
(艾米莉·狄金森)
我為美而死,對墳墓
幾乎,還不適應
一個殉真理的烈士
就成了我的近鄰——
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為了美”——
他說:“我為真理,真與美——
是一體,我們是兄弟”——
就這樣,像親人,黑夜相逢——
我們,隔著房間談心——
直到蒼苔長上我們的嘴唇——
覆蓋掉,我們的姓名——
1858年始,艾米莉·狄金森開始抱著發(fā)表作品的希望與三位出版界要人通信,但這三位狄金森所尊敬的學者均對她的作品持冷淡態(tài)度。1860年,希望破滅的艾米莉·狄金森為了積累與等待決定隱退,并于1862年寫下這首詩,以此來宣示自己的隱退。到1866年,當認定自己的詩不能為傳統(tǒng)的讀者和評論家們承認之后,為了堅持自己對詩的理想和獨特的風格,狄金森斷然拒絕發(fā)表,進一步隱退。所以1862年是詩人思想上的一個掙扎時期,也是她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思想過渡期,因受隱退的影響,更多用到死亡這一主題。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美國女詩人。出生于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diào)而平靜,受正規(guī)宗教教育。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從25歲起棄絕社交,女尼似的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30年,在文學史上被稱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留下詩稿1775首,生前只發(fā)表過7首,其余的都是在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狄更生的詩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誼、愛情。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描繪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強,極富獨創(chuàng)性,被視為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先驅(qū)之一。
《我為美而死》是女詩人對美與真理關(guān)系進行探討的一首詩。該詩行文短小,描述性強,利用了對話的方式,將內(nèi)心的想法即追求真理通過詩中的人物的嘴吐露出來,且質(zhì)樸清新,很少雕飾,有一種“粗糙美”,只言片語中卻能讀出其中的意味,這體現(xiàn)了狄金森傾向于微觀、內(nèi)省,近乎于“婉約”。在這首詩中,詩人透露出生存的秘密:為美而生,為真而在。只有為美為真的人,才能在死后得以安息,并得到永生。
詩中富于戲劇性的句子在破折號的引導下徐徐前行,破折號像休止符那般承先又啟后,使人屏息,造成感覺上的懸念,使人感到意猶未盡,文字與標點符號精巧地交匯著,步步引人深入。全詩由三個詩節(jié)組成,四行為一節(jié),抑揚格四音步與三音步相間,偶數(shù)行押腳韻。
詩的開篇就直接說明“我”因美而死,剛剛躺在墳墓中,就遇到了一位鄰居,“他”為了真而死,兩人都為追求有價值的東西而獻身。這里的“美”是指狄金森所傾心的自然界和人生中各種變化呈現(xiàn)的美以及自然本身存在的美,但是“真”的含義卻似乎難以從詩中看出,詩人只是含糊地說美和真“二者是一”,這不禁使人想起英國詩人濟慈的傳世名言: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即便有了這種聯(lián)想,也仍然不易求得對“真”的透徹理解。
第二節(jié)描述了兩個死者之間的談話?!拔覀兪切值堋边\用了象征手法,闡明了他倆生前的宗教信仰相同,因為只有宗教信仰一致的人們,才能彼此稱作兄弟,而且通過“我們是兄弟”的說法將“我”含糊地變成了男性,避開清教的倫理。
最后一節(jié)陳述“我”與“他”在感情上有共同之處,沒完沒了地交談,直到軀體變成泥土,名字被人們遺忘?!跋裼H人”運用了暗喻的手法,詩人把兩個死者之間的交談比作兩個同鄉(xiāng)人之間的傾述,以便更好地表達死者之間的情感共鳴。而“房間”(room)一詞上運用了影射的手法,暗指“墳墓”(tomb),這里詩人將墳墓比作房屋,一個人從生到死、從人間到墳墓這一讓人無比恐懼的景象在詩人筆下就仿佛一個人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從白天到黑夜,告別老朋友結(jié)識新朋友一樣自然、輕松。短詩最后兩句”直到蒼苔長上我們的嘴唇——覆蓋掉,我們的姓名——”更是讓人聯(lián)想到歲月流逝,引起無限遐思?!扒嗵Α睂崬閴烆^長滿的野草,此處作雙關(guān)語,除了本意之外,還被賦予新意:“死亡”,嘴唇指的是墳墓的入口,最后提到的名字則為載有死者姓名的墓碑。當青苔蔓延上唇際,在死亡中被遺忘,詩人仍不懈地追求。
整首詩歌語氣自豪、情調(diào)莊嚴,也存在一種失落的氣氛。因為在用自豪而莊嚴的格調(diào)贊揚兩個英雄主義精神之余,詩人意識到不論是美還是真,兩者都不是永恒的東西?!彼劳觥氨旧砭褪窃娙藢ψ约弘[退的比喻,一心期待自己的詩能被認可的狄金森與傳統(tǒng)和世俗格格不入,掙扎之后便放棄了,因為其對詩歌有著自己的審美原則。
由于狄金森太過于獨特的生活方式,有的評論家也將這首詩解讀為狄金森對愛的精神追求。詩中的“他”是詩人渴盼的情投意合的愛侶,在狄金森所能接受的道德范疇和情感接受能力的范圍內(nèi)(詩中是用墻壁將他們隔開)比鄰而居,從中也能看出狄金森追求的更多的是柏拉圖式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