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一中肇始于隴南書院,創(chuàng)建于1876年,辦學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名師薈萃,英才輩出,是甘肅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學校為完全中學建制,分本部和麥積校區(qū)兩個校區(qū),占地283畝,校舍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F(xiàn)有教學班86個(高中73個,初中13個),在校學生5000余人,其中校本部3300余人,麥積校區(qū)1700余人。學?,F(xiàn)有教職工412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127人,正高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87人,中級教師130人;有省市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學能手70人;有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隴原名師8人,省市勞模、園丁獎獲得者27人。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科技體育傳統(tǒng)?!薄叭珖拿餍@”等榮譽稱號。學校辦學事跡先后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欄目、教育頻道、新華網(wǎng)及《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經(jīng)濟日報》等國家級媒體上宣傳報道。
截至2012年5月,學校有教職工243人,有專任教師198名,學歷合格率100%,取得碩士學位的15人,占6%。有甘肅省特級教師2人,高級教師69人,一級教師82人;省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青年教學能手47人;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51人。
校訓
苦志以求立、廣學以求通
校訓釋義:“苦志”即磨練意志?!犊讌沧印び泦枴罚骸疤谏砜嘀?,八十而遇文王”;唐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三“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求立”乃立德、立功、立言。
“廣學”即廣泛汲取文理知識,全面提高綜合素質,還寓有兼容并包、胸襟開闊之意。
“求通”即去塞求通,化解疑難,融會貫通,通達世事,完善人格。梁啟超曰:“覘國之強弱,則于其通塞而已。血脈不通則病,學術不通則陋?!?/p>
— 晚清甲午年狀元、教育家、實業(yè)家南通張謇先生于1923年題寫。
?;罩黧w色為綠色,綠色象征青春、活力,寓意天水一中學子充滿活力、精力充沛,校標主體有校名天水一中。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有器樂社、合唱團、軍事社、攝影社、棋藝社、演講與辯論社、心理學社、機器人社、光影社、九歌文學社、銘德社、書畫社、舞蹈社、子衿漢服社、集郵社、鄰人社、書畫社等34個社團。
清光緒元年(1875年)3月始建,次年五月正式竣工,命名為隴南書院。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更名為“甘南中學堂”,在保留原有國學的基礎上,開始傳播現(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此后,鞏秦階道李璜又先后改甘南中學堂為隴南中學堂、隴南初級師范學堂。
民國三年(1914年),學校改為“甘肅省立第三中學”。也是在這一時期,晚清狀元、江蘇南通實業(yè)家張謇為這所學校題寫了“苦志以求立,廣學以求通”的校訓。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學校改制后定名為“甘肅天水中學”。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學校成立高中部,成為隴南一所完全中學。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學校開始招收女生。至1949年,學校有12個教學班,學生500余人。
1953年,學校在原天水縣中校址擴大面積至96畝,修建二層工字教學樓一座,實驗樓、師生宿舍百余間,同年5月,學校被確定為甘肅省十所重點中等學校之一;后改為“甘肅省天水第一中學?!?/p>
1953年和1978年,學校先后兩次被甘肅省教育廳確定為省重點中學。
1986年,天水地改市后,學校更名為“天水市第一中學”,名稱沿用至今。
1992年4月,天水市政府決定天水市一中從當年起停止初中招生,改辦為高級中學。
2000年5月,天水市一中首批通過評估驗收,成為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
2014年5月,該校被天水市委、市政府授予“天水市五一勞動獎狀”。
2014年4月10日,麥積區(qū)政府與天水市一中共同簽署聯(lián)合舉辦天水一中麥積校區(qū)協(xié)議;天水一中在麥積區(qū)設立分校區(qū),學校由市教育局直管,麥積區(qū)政府監(jiān)管;天水市一中麥積分校區(qū)坐落于麥積區(qū)花牛鎮(zhèn)峽口村,規(guī)劃占地面積260余畝、一期投資1.2億元;學校為公辦完全中學建制,辦學主體為市一中,掛“天水市第一中學麥積校區(qū)”和“天水市渭濱中學”兩塊牌子,學校初步計劃于2015年底完成建設任務,2016年實現(xiàn)招生辦學,設計規(guī)模為4500人。
2016年3月28日,學校與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簽訂了優(yōu)秀生源基地和優(yōu)秀學生獎學金協(xié)議。
2016年6月23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授予該校“優(yōu)秀生源基地”稱號。